《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佛说: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和求不得。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关于标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标题,只读标题。再读一遍,再读一遍,在没有读文章的情况下,你觉得标题告诉了你哪些情况? 明确:“再别”是什么意思?再次离开,说明他以前来没来过?来过,却又再次离开。其实我想告诉大家,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造就了一个诗人的灵性,徐志摩对康桥充满了眷恋,康桥于他又有怎样的意义?这个我们就必须来说一说徐志摩在康桥的一段故事。
1、关于志摩
自古江南多才俊,徐志摩就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户殷实人家之中。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和美。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
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正是因为他追求爱、自由和美,所以他写诗灵感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女性。可以说,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甚至在他死后这三个女人都一直将他深埋在心底。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而这三个女人中,与康桥有关的是第二个爱人——才女林徽因。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结实了当时年仅16岁的才女林徽因……(讲述徐林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一段时光可以说是徐志摩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还有句话也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林徽因成了徐志摩的最爱,甚至他的飞机失事也是在赶去帮林徽因策划讲座的途中。正是因为他们的这样一段往事,有人就是,其实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 2、关于新诗
新诗发展脉络(文学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胡适、刘半农等人成为新诗(自由体的白话诗)王国的开创者。
【胡适的开创性白话诗探索】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是一代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政治家。他作新诗提倡白描,反对艰深晦涩。同时是新诗现代化进程和大众化进程的开山之人。著有《尝试集》,反映了在尝试中建设中国新诗的心愿。
【刘半农的大众风格诗作和“她”字的开创】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郭沫若的《女神》,1921年8月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
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中国新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这既体现了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也是对诗歌艺术规律的重视。郭沫若在他的诗里喊出了那个时代喷薄而出的个人意识觉醒的呼声。 【华丽的现代新诗,才华横溢的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节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对新诗发展形成重大影响的是以徐志摩、
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他们开始了新诗格律化的探索。1922年,徐志摩回国,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建立新诗的形式规范,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的限定每行字数一样,但各行相差不大,大体整齐。徐志摩《再别康桥》
闻一多《死水》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这对一些诗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他们向着更为隐幽的精神世界探索,创作了许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