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规则意识
通常认为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 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 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的约定。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 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 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儿童的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因此,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的心理学家。他根据 儿童对扑克游戏规则的态度变化,指出儿童的规则意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不具有义务,是随意规则阶段;二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是强制性规则阶段;三是认为规则是在彼此同意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合理规则阶段。学龄期儿童处于第三阶段,逐渐认识到社会规则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违犯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到惩罚。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的,并且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问题,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即学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一.幼儿在遵守规则方面有以下特点。
1.规则意识差。有些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兴趣。不
知道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
2.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控制能力差。有的孩子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认错时几乎都会说“打人不对!”“以后再也不打人了!”可是没多久又照样挥出小拳头。再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能乱扔玩具,可他高兴起来什么都忘了,越扔越开心。
3.遵守规则的能力受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由于 气质、性格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内向的孩子遵守规则 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二、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1.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2.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幼儿的自由。从而使幼儿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
男孩子
的行为。
3.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拒绝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并传达行为的规则与界限,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比如说,有的孩子常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工作。他不看别人的事情做完没有,如果别人正在说话,他会提高嗓门、拽着别人的衣服插话,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因为以往他一次次地被允许这么做“插话”是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的规则,这难道还有错吗?他自然不会想到,在家里父母迁就了自己,在外面应该有另一套行为规则。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保持行为规则有一致的要求,拒绝孩子的犯规行为,实际上在帮助他掌握统一的“游戏规则”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启发诱导,让幼儿形成行为规则的表象。家长或是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看动画片等形式创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规则的认知表象。
所以针对幼儿行为规则的形成,我们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一方面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成为一个良好的有道德的社会公民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幼儿才可以逐渐学会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尝试以此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克服任性、自我中心等不利于交往的行为。进而推动“自我意识”向高级阶段发展。
其次,进行有效的“规则”教育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确保常规不会
被当作限制和约束幼儿行为的“紧箍咒”而成为顺应幼儿发展需要的“韵律操”。教师还要从实践中真正地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在规则教育中进一步拓展幼儿主体地位的空间,让幼儿自主地去思考、去比较、去接受良好的规则,并且“内化”为他们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中,而不是把规则演绎为强制性行为。应该使幼儿了解规则冲突的后果,懂得各种行为规则的必要性,从而愉快地接受这些要求并在以后的情境中自主地实现它。
再次,规则教育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规则。教育体现更多的应 该是“养成”教育,而在养成的过程中还应该针对每个幼儿所面临的 不同问题、不同的规则冲突帮助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规则并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之中。从这点讲个别教育的方式比集体教育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规则内化”。但当幼儿面临共同的问题或共同的指导能够达到目的时,采用集体教育会很有效。
最后,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长期的环境中通过他们的观察及成人对其行为的强化而实现的。因此,教师及家长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也是幼儿接受良好的“规则”教育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