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笼养肉种鸡育雏治理要点时间
现代笼养肉种鸡育雏管理要点时间现代笼养肉种鸡育雏管理要点时间1 认真整修笼具和提前预温
:
[资料]
育雏笼每使用一次均有或多或少的损坏,就是崭新的笼具也会由于挡板调节不当、水线处缝隙较大等致使雏鸡入舍后
1-2天很容易钻到笼外或串笼,这样不仅影
响鸡只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造成公母雏之间的混群。使我们繁忙的育雏工作更加手忙脚乱、疲惫不堪,这一情况是我们笼养育雏时经常出现的。因此在育雏前必须对笼具进行彻底的检查修理,确保雏鸡放入后无跑鸡、无串笼、无挂伤、无卡死鸡只的现象发生。
大多鸡场笼养育雏前的准备工作均较紧张,大家都知道育雏前要预温,但是没有提前预温足够的时间,鸡舍温度未达到要求的
29-33?,会使育雏前两天温度偏
低,等到第2-3天后温度才升上来。这样雏鸡受凉,发生感冒、下痢,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发育,甚至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长久影响。育雏第一周内,最好在笼内铺上消毒过的耐用纸,这样就像给初生婴儿戴肚兜一样,可以防止腹部受凉,这对减少腹泻或诱发其他疾病都有益处。每天应更换垫纸一次,并将用过的纸烧掉。
2 入舍时避免热应激
雏鸡到场卸车后,管理者为了确保每个笼内的鸡数一致,会让工人很认真的清点鸡数,而许多工人又是新手,只会两只、三只地慢慢放鸡。而这时往往将鸡盒落在一起连鸡盒盖都不打开,使盒内
温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升到
40?以上,造成严重的热应激。通过对雏鸡采食量变
35-36?,如果温度达到40?,卵黄中
3-4个
化的观察,发现雏鸡发生热应激的临界温度是
的水分8-10h就会耗尽造成脱水。所以雏鸡如有短暂的热应激,即使对成活率无影响,也会影响鸡只的增重,而且这种体重上的影响在此后的生产性能表现上一直存在,难以弥补。
实际生产中,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将鸡盒均匀放置在鸡笼前,安排专人先打开
盒盖(尤其夏季),其他工人迅速放鸡,抱起鸡盒,一侧放在第二层笼的料槽上,另一侧用自己身体的胸腹部顶住,腾出双手,左手抓两只、右手抓三只,同时放入鸡笼,一次就能放五只,这样五、十、十五
3 提供平稳、均衡的温度
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前三天育雏温度应达
33?-35?,4-7天每天降1?,周末达
,,清点鸡数又快又准确。
29?-31?,以后每周降2?-3?,6周龄时降到18?-24?即可。降温一定要缓慢进行,并根据雏鸡体质、体重、季节变化来决定,注意不要使舍内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温度是否适宜,除观察温度计外(温度计要挂在育雏舍内与雏鸡背等齐的高度。不要离热源太近,也不要放在边角地方
),更主要的是根据雏鸡的表现、动态和声音来
1-2?。平
衡量,尤其是夜间,雏鸡处于睡眠状态,休息不动,所需温度就应该高
时虽然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检测舍内温度,但温度计有时会失灵,完全依靠温度计来判断温度是不正确的。
一般笼养育雏均采用最上面两层放鸡,这两层之间的温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较常见的是鸡舍前端,离炉火较近的区域温度较高,鸡舍后面、风机口处温度较低,严重时这两处温度相差
4-5?,再加上两层间的温差,这样当前面上层温度适
:聚堆打盹、不愿活动、食欲不佳,尤其晚上更加
宜时,远离热源的下层鸡只表现明显,将所给饲
料统统压在身下。这时有的工人用手或器具不停拍打鸡笼,以期雏鸡起来采食,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用的,往往前面刚拍起来,转眼鸡又爬下了。假如及时升温,但又会出现这些低温处的雏鸡活动自如时,而高温处的雏鸡又因温度过高张口
呼吸了。因此,我们在设计热源和进热风的管道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温差的问题。放置雏鸡时尽量放在最上层,以免温差太大给我们的雏鸡带来无法避免的损失。同时可在舍内加热循环风机并结合免疫、称重等工作进行上下、左右调整倒笼,把温度不均衡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确保鸡群的均匀度和成活率。
4 保证适宜的湿度育雏前两周湿度要求达天雏鸡感受的湿度应达到
60%-70%,湿度对1-2周龄的雏鸡影响尤为明显,前三70%左右,每天应检测育雏舍内的湿度。早期易发生湿度
较低的现象。若湿度过低鸡水分散失带走部分热量,从而感觉到的温度也较低,在32?情况下也可引起扎堆现象,而且雏鸡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体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此外湿度过低舍内空气过分干燥、灰尘量大,不仅易诱发呼吸道病和球虫免疫失败,还会致使雏鸡羽毛生长不良、均匀度差、脚垫干裂腿病增多。早期可以通过向地面洒水或加热蒸发水蒸气来增加湿度。
随着鸡只的生长,2周后相对湿度有所下降(55-60%),然而后期容易出现湿度较高的现象:夏季高温高湿,雏鸡散热困难,易引起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冬季低温高
湿会增加雏鸡的蒸发散热量,使其感到更冷。此外,湿度偏高还易导致雏鸡羽毛粘连、污秽,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易诱发球虫、大肠杆菌、腿病和呼吸道疾病。随着雏鸡体重增加,可通过加强饮水管理、防止漏水洒水、勤清鸡粪、疏散密度以及加大通风量来降低湿度,切忌将饮水器中的剩水直接洒到地面。
5 加强通风管理
雏鸡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耗氧量大。通风不仅排除舍内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新鲜,给雏鸡提供充足的优质空气,还可以调节舍内温度、湿度和降低粉尘含量。育雏期需要高温,尤其在冬天很显然和通风形成矛盾,我们应灵活处理好通风换气和保温的关系。在日常通风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需要通风时应把舍温先升高1-2?,这样通风后才能保证温度不致于降的太低,
尤其在冬天。还可在喂料后半小时进行通风,因食后体增热,鸡不易受冷刺激而感冒。对于自然通风的鸡舍,打开天窗是向外排除有害气体,开侧窗是向舍内冲入新鲜空气,二者不可互相代替,只有舍内空气对流才能起到通风作用,并且舍内不能有死角。秋冬季节通风时应看风向,迎风面窗口开小些,背风面开大些,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鸡身上,注意鸡舍排水口的贼风入侵。窗口大小随天气变化调整,不可突然大幅度变化,以防鸡群发生应激。通风时间最好选择在舍外温度较高的中午前后。
6 设计正确的光照方案
刚出壳的小鸡视力差,特别是出壳后的前三天,为保证采食和饮水采用照,最佳照度为30-60勒克斯,从第四日龄开始,每天减
24h光
1-2h,在第一周末体重
达标后,从第二周开始,严格准确地给鸡只定料量,每天从开始给料直到雏鸡全部吃完,中间不间断饲料的供应,关灯的时间在吃完料至少一小时后。也就是说改掉通过减光来控制摄入量的做法。这样通过雏鸡采食速度的加快,光照也逐渐减下来。大约在10-14天光照降到8h,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如出现啄羽应降低光强。下层笼的光照强度也一定要达到。
7 保持合理的密度
有的管理者为了降低育雏成本,将本应两栋育雏的鸡只,先放在一个栋育两周再分群,这样雏鸡在笼内刚能转过身,密度达到怎样程度可想而知。首先致使许多弱鸡失去采食饮水的机会,其它鸡只采食饮水也不均匀,提高均匀度就无法谈起。其次舍内空气污浊,易感染疾病,如呼吸道病、腿病、啄癖等,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一味加大育雏密度是一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的错误做法。
笼养育雏2周后密度就会明显变大,这时就应及时扩群,但此时最易出现问题,因为最上层比最下层温度一般高
2-3?,刚开始扩群时应在最上层水平扩,然
后再往第二层扩,挑出笼内较大的鸡只放在第二层,并保证第二层温度不低于28?,最下层要三周以后再扩到,并且温度要在
27-
24-26?,这样通过及时扩群的方法
使雏鸡饲养密度更加科学合理,也为提高均匀度奠定基础。
8 科学的饲喂管理8.1 选用优质的育雏料
雏鸡用料最好用营养丰富,易于啄食和消化的全价颗粒料。可以饲喂粗颗粒的粉料,但最好饲喂颗粒破碎料。无论采用什么料其颗粒粒度应均匀,否则鸡只调选适合自己的饲料就很难达到体重标准。通过实践证明用破碎料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大大好于粉料。
8.2 更新方法及时开食
雏鸡开食时间早晚直接影响到肠道发育速度、肠道长度以及食欲的培养。所以开食应做到即迅速又集中,最好的办法是在笼内铺干净的硬纸、料袋或塑料布,在上面撒1-1.5cm厚的饲料供雏鸡开食,若料少只能有少部分鸡只在第一时间吃到料,这就人为造成开食不统
一。并且在雏鸡到达前就加好料和水,水料同时供给。我们发现如果用小料桶开食,雏鸡食欲不旺,有的雏鸡甚至
4-5小时后都没吃到料,当把小料桶拿出来铺
上料袋撒上料,不到2小时全部雏鸡均能吃上料,喝水也快。因此这种开食方法比单独使用小料桶效果要好,尤其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雏鸡经过长途运输状态不好时,这种开食法效果更好。当所有雏鸡都吃上料后
(约48小时),就可以换成小料
24h后有
桶。开食良好的标志是:在入舍8h后有80%的雏鸡嗉囊内有水和料,入舍95%以上的雏鸡嗉囊丰满合适,否则以后很难生长的较理想。
8.3 及早抓均匀度工作
将来自不同周龄的雏鸡分开饲喂,因其大小不一致这样可减少它们之间的竞争。其次雏鸡入舍后,在保证供给它充分的饲料和饮水前提下,应仔细挑选出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