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报道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普通人群。透析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身体反应和躯体症状造成的精神压力,导致患者出现了许多心理或精神问题,其中抑郁最常见[22]。姚璐等[23]用Hamilton抑郁量表5大连医科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对88qtl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透析)患者进行评估,发现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该组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4.1%,且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睡眠障碍在透析患者中非常常见[24]。Kathy[25]报道80%透析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国内一项对一家三甲医院的179例CA透析患者的调查显示,61%的透析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营养不良在透析患者中也很常见。万启军等[26]随机调查CA透析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60例,发现该组CPA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1.7%。关于满意度方面,Haya[27]研究发现透析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高于血透患者。Nancy等[28]比较了455例血透患者和413例腹透患者治疗1年后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发现1年后在肾病对生活的影响、肾病给生活带来的负担、透析工作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腹透患者得分高于血透患者。许多因素影响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吴杏等[29]调查发现腹透患者生活质量与营养状况成正相关关系。
国外亦有类似报道国外行CA透析最多的患者是糖尿病肾病患者[29]。研究[30]表明合并有糖尿病的透析患者恢复状况远不如非糖尿病患者。郑智华等[31]发现营养状态和微炎症是影响腹透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腹膜转运功能、残存尿量亦影响腹透患者生活质量。李涌泉等[32]报道透析充分性及残余肾功能明显影响着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Chen等[33]调查发现腹膜透析充分的患者在生理和情感功能两个领域的分数明显高于透析不充分组。除了医学因素外,非医学因素亦影响腹透患者生活质量。多项研究[34-38]
显示CA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由于腹膜透析费用高,且需要长期使用,经济状况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9]。Bakewell等[40]报道随着腹透时间的延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张爱华等[41]对38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长达42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马祖等[42]的调查显示腹透患者生活质量KDTA部分比较平稳,但2年后SF.36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李涌泉等[43]在深圳地区的研究显示CA透析患者透析1~2年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透析1年以内及透析2年以上的患者。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支持[44]亦能影响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或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学术界对社会关系与健康的关系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发6大连医科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自20世纪以来,社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隔离或与社会结合紧密程度低的个体身心健康的水平较低,而死亡率较高。在各年龄组,缺乏社会关系的个体易患结核、意外事故和精神疾病。上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
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除实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外,肖水源[45]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他人的帮助。社会支持作为环境中介因素,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46]。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影响多种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龙海燕[47]随机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5例血透患者进行测评,发现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维度也与生活质量呈正性相关。刘明[48]对63例肾移植患者的调查显示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正性关系”然而关于透析患者社会支持的文献较少,且其中大部分研究社会支持对透析患者生存率、临床结局的影响。cohen[49]研究发现增加慢性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Thon[50]认为社会支持的期望水平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与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Szeto[51]对167例透析患者调查发现社会支持水平是中国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预测因素。除了部分关于透析患者社会支持与患者生存率临床结局的文献以外,还有少量家庭支持和家庭随访对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李文静[52]对45例腹膜透析患者的家庭支持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发现患者中高家庭支持的占68.89%,家庭支持程度对患者总7大连医科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体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有影响。刘晓琴研究[53]表明健康教育及家庭随访能够提高透析患者的依从性,降低透析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关于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水平,分析生
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护理工作者了解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度及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特征;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研究和干预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史媛媛.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2]解修花.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 2015. [3]林建雄. 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抑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中山大学, 2009. [4]杨薇. 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大连医科大学, 2014. [5]翟永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相关因素的研究[D]. 石河子大学, 2008. [6]马盼盼. 颅脑损伤病人照顾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相关性研究[D]. 延边大学, 2015. [7]李甜.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8]张新彩. 宫颈癌患者婚姻质量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9]张雪. 脑卒中病人照顾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南华大学, 2013. [10]刘亚.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11]田红雨.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 安徽大学, 2015. [12]周晓玲. 截瘫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西安交通大学, 2003. [13]林征. 视力损害患者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中山大学, 2005. [14]崔洪艳. 慢性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延边大学, 2010. [15]刘莲. 肺癌化疗病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中山大学, 2008. [16]谢锐. 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中山大学, 2008. [17]刘穗玲. 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18]李慧群.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负担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中山大学, 2008. [19]李蕊. 综合医院护士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20]杨鸿芳. 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家庭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21]张欣宇. 慢性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蚌埠医学院, 2014. [22]时艳霞.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及自理程度相关性研究[D]. 南昌大学, 2012. [23]蒋艳君.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24]张馨. 西安地区高校图书馆员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25]杨雪丽. 外语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26]张静. 癌症化疗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27]杨宝义. ICU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应对方式、社 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蚌埠医学院, 2015. [28]蔡郁. 社会支持与喉癌病人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8. [29]晏碧波. 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30]盖卫娜.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31]Hernandez N A, Hernandez N A.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giver maternal object representation to perceived burden and coping styles in adult children caring for clinically depressed mothers /[J]. [32]Ruiz-Robledillo N, Andrés-García S D, Pérez-Blasco J, et al. Highly resilient coping entails better perceived health, high social support and low morning cortisol level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4, 35(3):686-695. [33]Wikehult B. Use of healthcare : perceived health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burns.[J]. Universitetsbiblioteket, 2008. [34]Weijman I, Ros W J, Rutten G E, et al. Frequency and perceived burden of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employees with insulin-treated diabetes: 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outcomes.[J]. Diabetes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2005, 68(1):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