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杨旭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在儒、道、释三教并重的北宋,传统士人重视社会政治人格的同时,亦注重实现个人价值。本文以《东坡题跋》为视角,探究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观念对苏轼书学思想、审美观以及技法论的影响。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书学观;道家思想

北宋时期,统治者对于传统士大夫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儒、道、释三教的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使得传统儒士入世时找寻“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格,出世时同样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苏轼便是三教合流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士人典型,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东坡题跋》卷四中的书法题跋亦体现出其书学观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点。 一、“自然”“无为”的书学思想

苏轼自幼便熟读《庄子》,其书论中常运用道家典故,在《陈隐居书》中载:“……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①在《题鲁公帖》道:“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②苏轼所引用“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疑邻窃斧”一说,以寓其书学思想。 1.颓然天放的自然观

苏轼的书学思想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学书追求颓然天放、信乎自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书写的快意之作可称为佳品。

老子《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所蕴含的规律,是不经修饰、自然而生的状态。东汉蔡邕首次提到“自然”的书学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③蔡邕认为“自然”是学书之本,孙过庭亦承认“同自然之妙有”,此为北宋之前“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在书学上的表现。

苏轼看重毫无人为痕迹、浑然天成的书写状态。他评价张旭草书:“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④在《题鲁公书草》中说:“……岀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⑤苏轼崇尚颜真卿,对于其快意书写的自然状态颇为向往,认为颜真卿书作“信乎自然”且“动有姿态”。另在《跋刘景文欧公帖》中,又评:“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从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⑥以上皆能看出苏轼在书法作品的品评中,看重书写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然”状态。苏轼还注重运笔浑然天成、一任自然。在《书所作字后》道:“……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⑦

综上,苏轼无论是对于书法作品的品评,还是运笔技巧的阐述,皆看重书家快意书写、浑然天成、追求内心直观感受的自然观。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体现在苏轼的学书中,便是“颓然天放”“信乎自然”。 2.无为无不为的无为观

苏轼推崇“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学思想,此观念亦与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认为“自然、无为”是两个相生而统一的哲学范畴。《道德经》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即顺应自然,有无相生,互为转化,即为“无不为”,又是最圆满、周全的“为”。 苏轼亦有此观点。《评草书》题跋中道: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⑧

因而“无意于佳”既是顺应“自然”的洒脱,也是追求“无为”的超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是无法度约束追求“自然”的表现,“无意”即为“无法”,无法之法,乃至高法。

苏轼又云:“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⑨“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⑩他主张学书需求“不工”,要在“有法”的基础上追求“无法”,最终达到浑然天成而“无为”的至高境界。 因而,苏轼所崇尚的无为观,虽“无意于佳乃为佳”,但此“无意”需在有法度的基础上化而为无,即有无相生、并相互转化,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无为即是天道,有法度相生,才可求不为。若失之道,丧失法度,则为无法。 二、“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远疏淡”的审美观

苏轼的书法审美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以“神气完实”“气韵相合”“清淡疏散”为主的审美范畴。

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苏轼讲:“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苏轼认为美丑是对立存在的,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恶才可辨书之优劣。在认识到美丑对立存在的基础上,苏轼还认为“神气足实”“气韵相合”是为美、“清淡疏远”亦为美。 1.神气完实

神定则气足,气足则完实也。苏轼注重“神气”在作品中的表现,追求“神气完实”的学书境界。

庄子说:“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苏轼论书肯定了“神、气”的重要性,言:“论书书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初步确定了“神”“气”这一审美观念乃论书之要。其次,苏轼认为想要达到“神气完实”的状态,必须战胜“形”的束缚,托“有形”于“无形”,他道: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自然的书写应“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外即书法的“形体”,而内为“神气”,是包围在书法形体这一物像之外的状态。只有“神胜于形”,才能达到“神气完实”的理想状态。最后,他赞同创作中保持熟练的书写技巧是表现“神气”最关键的要素“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又道:“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简言之,庄子思想中“神定道载”之说,运用于苏轼的书法审美中呈现为对于“神气完实”的追求。苏轼认为“神”在“形”之上,“神气完实”的审美标准,是评价书法作品优劣的关键。 2.气韵相合

道家思想对于“韵”这一审美思想的塑造,体现在其对“真”与“神”的辩证之中。庄子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精诚之至并不是儒家思想所理解的真心诚意,在庄子看来,顺应自然的天道则是精诚之至。“真”与“神”在书法中的含义,可用“神韵”来解释,韵在内者,而神动于外,“神”是作品外在的感受,而“韵”则是贯穿于内的意涵,即庄子所讲的“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苏轼亦重养内之韵气:“居移气,养移体”信非虚语矣。”?关于“神韵”,苏轼阐释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以书法技法操作为基础,进而追求熟练的标准,最终才能表现“神”“韵”之气。 对于书家作品的品评,首先苏轼称赞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气韵相合:“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小大相悬而气韵良是。”?其次,同朝中他则最看重蔡襄与米芾:“自君谟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作者:杨旭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摘;要:在儒、道、释三教并重的北宋,传统士人重视社会政治人格的同时,亦注重实现个人价值。本文以《东坡题跋》为视角,探究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观念对苏轼书学思想、审美观以及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w22n2kphe0a6ri16ozy38gut0xsx2013u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