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
一、 选择 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a) 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 b) 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 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
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 (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
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
二、 简答
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
(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 (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
2.组织的基本变项:
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
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4. 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
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1) 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 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 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 职员非人格化 (5) 量才用人 (6) 行政效率
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
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
(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
(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
(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
含义: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信系统、电气系统
内容:
(1) 相互依赖的观念 (2) 整体性的观念 (3) 协同作用的观念
8.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
(1) 互惠原则 (2) 评估原则 (3) 选择原则
9.选择原则的内容:
(1)正确阐明组织目标的意图,详细说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2)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并制定详细的目标战略 (3)确定实现目标途径的行动计划,把组合字目标具体化和分化为可操作性的目标 (4) 确定测量工作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 (5) 分析预期将发生的问题,给予目标实施以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 (6) 预算执行目标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预算) (7) 选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的方式(个人目标的实现应以不损害
组织目标为前提,或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来满足个人需求)
(8) 建立一套实用的考核机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10.目标管理的含义:
有效的管理技巧,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愿望来严格制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效益的方法)
11.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
(1)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
(2)每一组织都有一套适合其目标、环境、技术及人员的结构
(3)当组织环境极其成员的感情要素均被理性规范所限制时,组织最为有效 (4)专门化有利于选择个人的聪明才智 (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规则 (6)结构可以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行
(7)组织问题常常以不适应的结构为特征,重新设计及改组结构就可以解决问题
12.群体的类型:
(一)根据结构特征: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二) 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
(1) 功能型群体: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持续的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的、经常
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它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成员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隶属关系和正式的职位规范。
(2) 项目型群体:是为了在预定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或效率标准完
成工作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其特征是成员通常具有与任务分工相联系的不同背景及不同的专业领域,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关系都被预先规定,以平行的关系为主。是一种双重领导。
(3) 兴趣-友谊型群体:由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
个人组成。
13.群体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任务的确定性:
与群体打交道的其他群体或人员(人的因素)、与群体输出、输入有关的资源、设置状况(物的因素)
(二)目标差异性:时间取向、目标取向
(三) 相互依赖性(并列型、单向型、双向型)
14.群体冲突的原因:
(1)夸大自身的影响力 (2)提高群体的综合地位 (3)增加资源的份额
15.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一)对工人的意义:
(1)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2)提供获得地位的机会 (3)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 (4)提供独立的机会 (二)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2)有助于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3)提供工作满意感 (三)消极作用: (1)抵制变革 (2)目标上的冲突 (3)遵从行为的问题 (4)谣言问题
16. 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一)管理者需做到:
(1)承认其存在的必然性
(2)影响他的发展方向,使之为正式群体服务 (二)管理者遇到问题:
(1)工作地位评估的矛盾 (2)如何对待公平分配的问题
(3)工作与工作外地位不一致的矛盾
17.组织文化的含义: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18.组织文化的特征:
(1)创新与冒险意识 (2)严谨的工作态度 (3)目标定向性程度 (4)人际导向程度 (5)团队精神的程度 (6)进取心的养成 (7)稳定性的程度
19.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组织文化、俱乐部型组织文化、棒球队型组织文化、堡垒型
组织文化
20.组织文化的功能:
(一)显功能:
(1)外部功能:分界线的作用
使所有成员在基本共识统一的前提下顺畅地沟通与交流 考虑组织利益
达成对测量方法和纠偏的共识
(1) 内部功能: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概念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稳定性
形成对权利和地位的共识
友爱、奖与罚、善与恶、意识形态与宗教
(二)潜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组织多元化的障碍、组织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21.文化渗透: 指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
大不同,但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其母国的人力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 渗透,使其母国文化不知不觉深入人心。
22.如何对待文化渗透:
(1)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其走向世界
(3)警惕西方文化的渗透,认清其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3.组织权力的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指在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作用者根据自己的意图成功地影响作用对象的能力 (二)意义:
(1)任何权利都依赖于特定的组织情境,离开情境组织的权力也就自然消失 (2)权力根植于相互作用体系 (3)权力是施加影响的潜在能力
(4)权力表现为对作用对象的成功影响,即权力关系必须包含某种主体意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