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项化为体育课注入新的内涵
“热身5分钟,锻炼半小时,活动5分钟”,这种体育教学的“老传统”“老套路”,正让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那么,体育课能否突破单纯只为“达标”应试的瓶颈,选择另一种上法呢?
体育包括“Exercise”和“Sport”两重内涵
在各区县学校积极探求体育特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不理解为何以及如何将一般意义上的整体锻炼转化为一个个独立的体育项目。对此长宁区体育局竞训科科长叶立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体育”这个词语时太过狭隘,一直将“体育”等同于“体育锻炼”,也就是传统体育课上所进行的以达标或身体素质提升为目的的各类锻炼项目。“但其实这个词语包含了两层不同的内涵,分别是?Exercise’和‘Sport’。前者泛指体育锻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Physical Educa-tion’; 后者则指的是更为广泛的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叶立生看来,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还是以体育锻炼作为主要内容的,这导致了不少教师习惯性地从锻炼、健身的角度看待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成为课堂主线,达标测试成为教育目标。“国外的体育课程则是从竞技运动的角度出发的,在课程中更善于打造多元化、系统性的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选择,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的每一个学段,学生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课堂内的训练和课堂外的加练,与此同时,有天赋、有能力的学生还能从市场化的俱乐部模式中受益,通过经纪人、球探等的培养和挖掘,获得投资,以及更高一层专业训练和比赛的机会。” 叶立生告诉记者,这样的体育专项化模式相比于国内的传统体育课程更强调竞技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之间潜能、兴趣的巨大差异。“如果说国内的体育达标测试是在各个学段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划定一条共同的基准线; 那么专项化的体育课程则是激发、引领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训练的体育项目,并通过从易到难的项目训练全过程,提升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技能。”在叶立生看来,学生从这种专项训练中,不仅能获得过硬的身体素质,更能激发持续性的情感和爱好,培养不同于他人的特长和能力。 补充师资需不断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和教师也发现了体育专项化所遭遇的各项“大挑战”,如场地萎缩、师资匮乏、课程安排时间、课程效果评估、家长积极性、安全问题等等。 叶立生尤为关注师资短缺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出自师范院校,他们的教育学、心理学都学得不错,但具有专项能力发展前景的教师总量在全市也不会超过10%,作为体育教师中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在体育专项上的水平和经验尤其不足。此外,教师与教练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并不太强,而从教学大环境来看,体育教师偶尔还会遭受学科歧视。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尝试着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从社会上引入成熟师资。”叶立生表示,这一方面可以补强、补足体育专项化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的渠道,由一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对外进行不断辐射,帮助同一项目的年轻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在加强与市场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静安区也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径,那就是“公开招标,社团参与”。据范红梅介绍,为了保证体育专项课程的教学质量,静安区教育局与体育局近年来通过分散招标的形式来推进“专项课程进校园”。“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选择有资质及有教练资源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课程服务,来满足各中小学多样化的课程需求;其次,由区体教结合办公室与学校、社会组织签订送课程进校园三方协议,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质量把控、课程保障及监督评价等进行明确,界定各方在课程进校园中的职责要求;最后,区体教结合办公室还会根据社会组织实际上课次数、课程计划实施情况等进行结果评价,并在学期结束后按照财务流程支付购买费
用。”范红梅表示。
体育专项化的顺利开展需要顶层设计
课程时间安排,教学的进度、计划与效果也是体育专项化所遭遇的另一大挑战。长宁区教育局体育干部黄世荣就坦言,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首先做好规划与安排,以“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化、初中体育运动多样化、高中体育运动专项化”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而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着重于专项化训练的课程,不仅要兼顾原先的教学大纲,更需要引入新的内容,这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学习、引入、分化、固化”的“四段式”课程模式,并且对教师的教法、技能传授、课堂组织要求更高。“所以不同的学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和时间,有些纳入平时的体育课程,有些放在校本课程中,还有些与学校社团、寒暑假活动相结合。”黄世荣说。 韩美群则认为,体育特色的推进和建设将与体育与健身课程有机结合,它有助于将各类单一的体锻内容系统性地整合起来,进而通过项目化的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方式来达到全面体锻的目的。在韩美群看来,这种整体性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并且也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韩美群说:“体育教师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各类体育项目其实是一个个载体,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育人,这不仅包括体育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及提升,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互动、合作、竞争等各方面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