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24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24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24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24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24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 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删改)
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
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小。
饶骏认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流浪地球》的“硬”,更多的在于特效、背景和道具所呈现的科技感与工业感上。《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和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即不远的将来,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急剧衰老和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看来,太阳发生“氦闪”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不会突然衰老和膨胀。大概数十亿年之后,太阳才会退出“主序恒星”的行列,衰老和演化为“红巨星”。
电影中,面对毁天灭地的灾难,暂居于地下城的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即于各个大陆板块布设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的自转,而“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以防“流浪地球计划”失败。相关领域的专家表示,从现有的科学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未来数百年里人类可能实现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来看,建设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领航员号”级别的空间站等等,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家科技实力足够强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中国电影人要让更多的资本方看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
(取材于《中国硬科幻曙光已现,但还需再等一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幻文学在经过发展缓慢阶段后,在2015年随着刘慈欣《三体》长篇小说获奖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流浪地球》虽然走红,但与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文化上还有不足。
C.材料一重点阐述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流浪地球》走红的背景;材料二重点阐述了《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意义。
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评价《流浪地球》科学性不足等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作者数量少、读者数量少、发表阵地少等原因。
B.作家获国际大奖,出版体量剧增,科幻发表平台更多,这些都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C.《流浪地球》体现了乡土情怀、与天抗争、英雄崇拜、世界大同等中国文化元素。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都能在《流浪地球》主题精神中体现出来。
3.《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 B.故事发生的背景几乎不存在 C.局部情节的科学性有争议 D.技术工程不符合发展趋势
4.科幻电影中的“硬”与“软”各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
5.对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C(A项“2015年”只是刘慈欣作品获奖的年份,并不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快速的时间点。B项《流浪地球》只是与美国科幻电影文化上有差别,而不是“不足”。D项材料二虽然有中西比较角度,但未涉及《流浪地球》的科学性问题。)
2.C“英雄崇拜”是西方科幻电影文化元素。 3.A项内容正是《流浪地球》的“硬”元素。 4.“硬”是指:①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②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③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各项技术之间平衡配套展示。
“软”是指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而是重视文化元素表达。 5.①中国科幻文学作家能为科幻电影提供优秀的剧本;②中国科幻电影要注重表达中国元素;③中国电影人对科幻电影有不懈的追求与突破;④中国航天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幻
电影提供科学支持;⑤资本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