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千里——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的:
①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与其发展的大体脉络和绘画风格演变。 ②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③介绍以《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论。
教学重难点:
①结合具体作品选讲《林泉高致》的部分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②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同学们懂得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中国画有几种分法?各分为什么?面对一幅山水画应该如何欣赏? 2、从早期作为背景的山水画里引出目前为止人们公认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游春图》。
3、让学生自己观察《游春图》,与上节课的《幽篁坐啸图》对比——(结合《林泉高致》之“三大”说明),看其有什么区别,同时找出《游春图》画中的各个形象。
二、分析: 工笔画 艺术手法分 写意画 人物
1、 中国画仕女 人物画 道释 风俗
艺术分科分 山水画
(早期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花鸟画
2、《游春图》是人们公认年代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幅独立山水画。作者展子虔,隋代的作品。可见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是在隋代。
3、《幽篁坐啸图》属于人物画,画面人大于山,以人物作为主体,山水只作人物的衬托、背景;而《游春图》却是一幅独立山水画。——见《林泉高致》之“三大”
▲《游春图》:
①画面描写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景。近景处两人骑马闲走江堤,他们是要去赏那株最美丽的桃树吗?还是想去划那只靠在桃树下面的小船?或者是想走到有红衣女人站在门口的那个柴舍?红衣女人刚送走了一个男人,男人回头看着她,似有绵绵情意。再转个弯,江堤上还有一个骑马缓行的男人,他正向着一座红桥而去,两位随从步行其后。江面上有一小船,往对岸划去,一位红衣白裙的女郎在侍女的陪伴下怡然而坐。船夫在船后,另有一人向女郎说着什么。对面岸上有着蓝、白衣衫的男人在举目远眺,遥相呼应,极有意境。
②整个画面由人物、船、村舍、山水、花木、白云组成。
③该画用勾无皴(P46注释: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用石青石绿染出春色,还带少许金色,所以即是青绿山水派,又带有金碧山水的特点。
魏晋时期——萌芽(人物画此时是提高阶段) 发展过程隋代时期——独立
唐宋时期——高峰(人物画此时是成熟阶段) 三、山水画的时代特征
北宋——无我之景(画家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是为自然服务) 表现手法 南宋——注重诗情画意
元代——有我之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注重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大自然为人服务;此时文人画兴起,盛行水墨和浅絳山水——绛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
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四、山水画的性质与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
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风景的写照。(但它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意境就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与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让观察者能够感觉到身临其景,回味无穷。
(2)从空间处理上——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见后《林泉高致》) 三度空间:近景、中景、远景(从而给人一种很宽阔的空间感)。 (3)给山石水木等景物的质感描写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即对各种物体的描写创造了很多技法)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与其子郭思合著。
1、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2、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3、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渺。
4、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 五、课后练习:
1、熟悉课文山水画代表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 认识各朝代的山水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