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比例尺”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之一。本节课,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于由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而产生的计算上的易错点,都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问题 (一)口算练习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吗?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 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总结规律:米边厘米后面补两个0;千米变厘米后面补五个0 (二)激趣导入——脑筋急转弯
从大同到太原大约有320千米,老师坐火车需要6小时,可是一只蚂蚁从大同爬到太原却用了几秒钟的时间,你们猜一猜这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引出问题——画线段游戏
1.老师说物品的长度,你们用线段画出它的长 橡皮长5厘米 圆规长11厘米 米尺长1米
学生出现问题:1米画不下
师: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缩小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并展示。
让学生再次感知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比例尺?并求出三幅展示图的比例尺,说出它们的实际距离,总结求比例尺的方法。 3.引入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这两种 4.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的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