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作业评价手段 促进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下一句
传统的数学作业评价,习惯于用“√”和“×”评判正误,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等级。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判断正误、评定成绩、比较差异等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长期单纯用“√”和“×”两种符号评价,枯燥无创新,缺乏激励性,其结果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与潜能。
因此,有必要多角度切入,打破传统作业评价的程式化,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化,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相长。
一、丰富符号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解题时出现过程对、结果错的情况,可用短横线将对的地方画出来,在前面打“√”,在错误的结果下方也画短横线,在后面写上问号。
学生在方格图里画轴对称图形时,本来方格就有限,如果打“×”,学生就没有地方订正,可以给学生打“△”,让学生擦掉重写,订正后再打上“√”。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难免会丢三落四。弄错“+”、“-”、“×”、“÷”符号的,可用“○”符号画出来;多“0”丢“0”的,可借用批改作文的添加符号;用语言描述数学信息、数学规律、正反比例的判断理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时,常会出现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的现象,这时可借用语文上的修改和删除符号等。
二、引用评语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评语,是一种作文批阅的方式,将其引入数学作业评价,不仅方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的学习习惯常会表现在作业的书写、格式、验算及过程上,及时运用评语指出不足,能让学生很快地加以改正。如:在书写潦草混乱的作业题后面可以写上:你很聪明,如果能把字写端正一点,书写有条理一些就更好了;在书写格式不规范的作业题后可以写上:结果正确,格式再正确一点就更上一层楼了;对于计算错误,则可以写上:老师知道你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如果每次都能坚持检验一下,一定不会出现差错,你说呢?等等。
三、尝试分层评价,引领学生达标创新
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使用 “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制的基础上,应追加、细化每一个等级所达到的具体层面。
“A”代表“双基”层面评价。解题过程中,依据合理,步骤完整,结果正确。
“B”代表格式层面评价。所用文字、符号、图形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
“C”代表创新层面评价。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清晰简捷,具有独创性。
比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5页第7题: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直径都是6厘米,高都是12厘米,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大部分学生的解法是:3.14×32×12+3.14×32×12×=452.16(立方厘米)
少部分学生把圆柱折合成同底的圆锥,列式为3.14×32×12××4=452.16(立方厘米)
很显然应给后者评为 “优C”的等级。
四、推行直面评价,凸显人文关怀思想
1.评价学生作业,常会遇到以下情况:一个知识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不高,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有时却做得很好,他是有了新的进步,还是抄了好学生的作业?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时却做得很不好,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个别学生的解题过程很简略,结果正确,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禁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们必须当面了解情况,弄清真伪。
例如,五年级《补充习题》上的一道练习:
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有一位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解题过程为:
3.14×5=15.7(平方厘米) 答:圆的面积15.7平方厘米。
于是笔者找来该生面对面交流,才知道是做教师的爷爷辅导他解题的。原来的怀疑顿时烟消云散。
2.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过于严重时,可以暂不评判等级,待学生弄清错误原因,补充了欠缺的知识,再进行评判。
例如,一位学生进行简便计算时,连续出现同一错误:
第一次:46×54+46×46=46×3+54=192
第二次:25×99+25=25×2+99=149
第三次:99×99+99=99×3=297
很明显,这不是所谓的“粗心”所致,而是没有掌握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方法。这时,对学生的作业应该暂不作任何评价,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或下评语的方式:“请参考××例题后再做一遍。”帮助他弄懂运算正向和逆向的应用方法,重新订正后再进行评判。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科学合理地应用作业评价策略,不仅能够真实反馈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责编 黄 晓)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