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1.(2024·潍坊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赎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全国铁路缺干少支,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得以改观。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40分钟,可以工作在上海,住在杭州,还使原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

——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的认识。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1.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得出时间观念随意、模糊;据材料一“‘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得出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据材料一“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得出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第二小问原因,据本问的第一小问的答案及材料一,我们可以从经济、计时工具、习惯等方面来思考。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得出时间观念精准化;据材料二“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得出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得出时间观念近代化;据材料二中“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得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本问的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工具方面来归纳。

答案:(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

(2)变化: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

2.解析:(1)本小问答题的侧重点在于找准角度,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更为严峻的是……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政府……利用先进技术,从……达……”“政府转而在……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信息,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回答。(2)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将材料二中两段材料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二第一段“全国铁

2024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建议用时:20分钟)1.(2024·潍坊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vlzj4qa0l41z4g1sgcd5uqa87qzsz016u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