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词解释
1.稀缺性: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2.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在一定技术水平下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曲线。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位数值来决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名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5.实证分析: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6.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7.需求:源于人的欲望同时又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8.需求规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9.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10.供给规律: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11.均衡价格: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2.需求价格弹性: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与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率之比。 13.效用: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4.基数效用:一种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所以,效用可以用基数来表示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15.序数效用:一种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所以,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其满足程度高低与顺序的消费行为理论。
16.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等于总效用的变动量与商品消费的变动量之比。
1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数量,消费者从每一新增商品中得到的满足是不断减少的。
18.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而能够使总效用达到最大或获得最大的满足时的状态。
19.消费者剩余:购买某种商品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与他实际支付额之间的差额。
20.无差异曲线: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21.边际替代率(MRS):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可以的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22.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时候,由自身的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现象。
..
.
23.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带来的其自身产量和收益的增加。
24.短期:投入要素中,只有一种要素投入量可变。 25.长期:所有要素投入量都可变。
26.机会成本:指企业使用某一要素投入某一产品的生产时必须放弃的该要素用于其他的用途的最高代价。
27.完全竞争市场: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市场控制的市场结构,既没有国家的干预,也没有厂商勾结的集体行动对市场机制作用的阻碍。
28.差别价格:指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顾客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顾客规定同一的价格。
29.完全垄断市场:单个的生产者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就是“独家出售”。由一家厂商控制一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30.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3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32.最终产品: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33.中间产品: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品的产品。
? 简答题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答:联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是由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综合而成的;其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互为条件的。
区别: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的是资源的利用的问题。
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区别:在逻辑上可以从一种实证的学说推导出另一种实证的学说,但不能从一种实证的学说推导出另一种规范的学说。同样,可以从一种规范的学说推导出另一种规范的学说,但不能从一种规范的学说推导出一种实证的学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实证经济学。 3.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的人数 收入分配 其他商品的价格
4.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商品的本身价格 商品的生产成本 生产的技术水平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自然条件
5.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区别?
答: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点在移动,而需求的变动是线的移动。图示P25
6.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区别?
答: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点在移动,而供求是线的移动。
..
.
7.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对总收益有什么影响?
答: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之间有紧密联系。总收益等于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即TR=P*Q。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的商品其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幅度也不同,从而厂商的收益变动也不同。
如果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即Edp>1,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由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跌的幅度,会导致总收益增加;若商品价格上涨,则会导致厂商总收益的减少。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Edp<1,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因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跌的幅度,会导致总收益减少;反之,则导致总收益的增加。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单元弹性,即Edp=1.那么无论价格上升还是下降,厂商总收益均不会变化。
8.如何运用价格理论分析“谷贱伤农”?(自己加入谷贱伤农图)
答:谷物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E<1,是供给缺乏弹性,即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是很小的。无论它的价格如何变动,它的需求量是一定的,所以它 的价格弹性小.当粮食丰收,粮食的价格会下降,但相应的粮食的需求量变化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反而少了.即商品价格下降时,因其需求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总收益减少,反之价格上升,总收益也增加。 9.如何运用边际分析法实现消费者均衡? 答:如果Mua/Pa>Mub/pb或者Mua/Pa 10.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实现消费者均衡?(加入P50图B) 答: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预算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消费者均衡发生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的位置。在切点对应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同时切点满足MUx/Px=MUy/Py这一条件。 11.比较边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实现均衡的关系? 答:(综合9.10.加以解释) 12.如何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向右倾斜?(P48图3-2) 答:(1)边际递减效用是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的递减。消费者剩余是指购买某种商品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与他实际支付的额的差额。如果按效用量大小出价,对第1个单位的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5个单位货币量。因为第一个单位的商品量为他提供最大边际效用量,随后第二个单位的商品量,她愿意支付4个单位货币量,这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必然结果,随着效用递减,则出价也下降。 (2)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原因是通过消费者而得到满足或效用,而购买量的不同带来效用量大小也是不同的,从消费者角度看,他支付价格的高低与效用 .. . 的大小成正相关。即效用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反之,则低。既然随购买购买从而消费量的增加,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会如影随形的相应下降。因此,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必然呈反方向变动关系,需求曲线想右下方倾斜。 13.作图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应当如何合理投入? 解:据图4-1所示,可以将几何图分为三个区域,即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 第1区域:平均产量增至最大阶段。 因为在此区域内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都能使平均产量提高。说明增加投入就能增加产量,生产者不会停留在这一区域内。 第2区域:总产量增至最大阶段。 由于边际产量为正值,致使总产量增加至最大,此时边际产量为0。 第3区域:总产量减少阶段。 由于边际产量为负值,会使总产量减少。说明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反而使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下降,所以,生产者绝不会进入这一阶段,不会做这种劳民伤财之事。 综上所述,一种可变投入的变化,使其他不变投入与它的配合比例发生变化,致使产量相应变化。如果说生产在第1区域中增加,意味着不变投入过多,从而增加可变投入,两者间的比例渐趋合理,才使生产效率得以发挥。而第3区域总产量下降,说明可变投入过多,不变投入过少,两者间的比例失调,反而使生产效率下降。这就是说,理性的生产者不会停留在第1区域,也不会进入第3区域。因此,合理投入的区域就是第2区域。(图见P64 图4-1) 1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如何实现最优配置? 假定厂家使用劳动(L)与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劳动的边际产量为MPL,价格为PL,购买量为QL;资本的边际产量为MPK,价格为PK,购买量为QK.那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原则为 PL.QL+PK.QK=C MPL/PL=MPK/PK 15.厂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是 MR=MC,因为:如果ME>MC时,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此时,继续增加生产会使总利润继续增加,所以,利润还没有达到最大化。如果MR M’点事处在厂商停止营业与否的临界点。这就是说,在M’点以下,厂商将完全停止生产。因为市场价格若低于M’点,厂商的利益不仅不能补偿不变成本,而且连可变成本也不能完全收回。这两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就必然迫使厂商停止营业。(图见P88 图5-4) 17.各类短期成本(STC,FC,VC,SAC,AFC,AVC,SMC)的概念,内涵和图形特征。 (1)短期固定总成本TFC: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的成本。 它是一个不变的量,可表示为 TFC=b(常数) .. . 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短期变动总成本TVC:是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由于它受产量影响而变动,故是产量的函数,即TVC=f(Q) 从原点出发并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短期总成本STC:指短期内生产一定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 STC=TVC+TFC=f(Q)=b 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先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4)平均固定成本AFC:指平均每一单位产量所占用的固定成本。 AFC=TFC/Q=b/Q AFC是递减的,其曲线是一条以横轴为渐近线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5)平均变动成本AVC:指每一单位产量占用的总变动成本的数量。 AVC=TVC/Q AVC曲线一般呈“U”形,它表示当产量很低时,平均变动成本较高,随着产量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不断下降并达到最低点,此后再增加产量,平均变动成本回升。 (6)短期平均成本SAC: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SAC=AVC+AFC 短期平均成本是平均变动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呈“U”形。 (7)短期边际成本SMC:指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SMC=TC/Q 边际成本曲线呈“”形,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的变化过程是先减小至最低点,然后回升。图见P84、85 18.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主要有哪些? (1)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 (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19.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个别厂商如何实现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答: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在短期,厂商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厂商是都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这样,如果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有超额利润存在,厂商就可以扩大生产,其他行业的厂商也会涌入这一行业。于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反之,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有亏损存在,厂商就可以缩小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于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亏损消失,形成一种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就实现了长期均衡。 20.在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下,个别厂商如何实现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答: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能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在均衡点上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是最小的亏损,这取决于均衡价格是大于还是小于SAC。在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