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第5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第5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知识目标 认识实验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情境导入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学习使用 显微镜 认识常用的实验仪器 多媒体演示练习
1590年,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詹森的楼顶上闲玩。无意中,他把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并用这个管子去看街道上的建筑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教堂高塔上大公鸡的雕塑比原来大了好几倍,这个意外的发现,使詹森兴奋起来,他高兴地跑下楼去,把父亲也拉上楼来观看,一起和他分享这种新发现带来的愉快。他们抓住这个偶然的发现,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用大大小小的凸玻璃片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 显微镜是为了观察一般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物体所发明的仪器,是 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会使用光学显微镜。 探究一:对照P.17图1-8显微镜的结构,同桌两人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并相互之间指认考问。 探究二:同桌两人猜测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然后对照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功能说明给予订正。 多媒体展示视频: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探究三:教师讲解并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骤使用的特征。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 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M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和物镜。 多媒体展示图片:请你指出使用显微镜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 2.对光:升―转―看―调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多媒体展示图片:区别对错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多媒体展示图片: 火眼金睛:在显微镜下观察物像时,眼睛与镜筒之相关位置应是下列哪一幅图? 试一试:转换遮光器,变换不同的光圈,观察视野明亮程度的变化?转换反光镜,比较用平面镜和凹面镜观察时,视野明亮程度的变化? 3.观察:放―压―降―看―升―调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①将写有“P”或“上”字的透明纸片放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标本。 ②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玻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③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为止。(注意:应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机件,使粗准焦螺旋调节失灵。) 思考:降低镜筒时,操作者最关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 ④左眼在目镜上观 察,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 镜筒缓缓上升,直到能看清物像为止。 ⑤物像不够清晰时,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 试一试: ①把标本分别向左、右、上、下移动,你看到的物像分别向什么方向移动? ②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中央? ④如果是把字写在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 4.收镜 ①、实验完毕,将载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②、将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移动到垂直方向。 ③、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将镜筒下降。 ④、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送回镜箱,放回原处。 多媒体展示动画: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多媒体展示视频: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
引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 引导学生对照实物,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 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生物实验器材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①酒精灯:用于加热 注意事项: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②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注意事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要手握长柄,不能把拇指握在短柄处,以免试管脱落。 ③滴瓶:用于存放少量液体药品,其特点是取用方便。 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立,以防止液体流入胶头。 ④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事项:吸液时,液体不能吸入胶头;使用时,不能横拿或倒拿,防止液体进入胶头内;滴加液体时,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内接触容器壁,一定要把滴管竖直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 ⑤烧杯:用于存放及加热液体 注意事项:加热时烧杯外壁要擦干;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间接加热。 ⑥试管:用于存放及加热物体 注意事项:可直接加热,加热前外壁必须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固定在距试管口1/3处。注意使试管受热均匀,以防爆裂。 ⑦量筒:常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事项:应根据量取液体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⑧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注意事项:盖玻片很薄、易碎,应做到轻取、轻放。 知识在线 1.下图是显微镜的结构,请你观察后完成下列问题。 ⑴填出显微镜的结构: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⑵请你判断此台显微镜最大 的放大倍率是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多少? A.40倍 B.10倍 C.600倍 D.150倍 思维冲浪 2.苗苗在纸上画了下图中左图的图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下列哪一个图像? 3.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被麻醉的蚂蚁时,视野中所见的图像 ,小明想将蚂蚁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蜜蜂往哪个方向移动?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两人一组,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观看视频,深化知识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跟随教师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 观察并指出操作用不规范的地方 观察并指正
观察辨别 尝试并观察现象
思考说出:降低镜筒时,一定要从旁边注视物镜和玻片,防止它们接触和压碎盖玻片。 尝试操作并观察现象 观看视频和动画 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操作,一个指正,然后轮换练习。
对照实物,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 关注实验仪器使用的安全性
讨论完成 深化课内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 放、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走进生物实验室,难免兴奋和激动,都想大显身手。但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出错率比较高,比如,有很多学生在对光后降低镜筒时忘记一定要从旁边注视物镜;还有的学生右眼看物镜或用手捂住右眼,对此一定要强调操作的规范性以免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既要细心又要大胆。 第5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知识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 问题、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形成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情境导入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多媒体展示动画 科学探究的步骤 设计探究实验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如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你知道怎样操作吗?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步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以设计“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为例,组织学生首先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多媒体展示资料: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著名实验。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对微生物的研究中曾做了如下实验:巴斯德把新鲜肉汤装入乙瓶中,肉汤很快变馊了。他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样弯曲细长的形状,然后再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中,两瓶的瓶口均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瓶内的肉汤。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不久又腐败变质了,而甲瓶内尽管肉汤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瓶内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后来,他又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思考: ① 材料中所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 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③ 实验中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什么? ④ 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再次煮沸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后得出结论: ①肉汤变馊;②肉汤中的细菌从哪里来;③把甲瓶拉成鹅颈样弯曲细长的形状,乙瓶口敞开;④杀死肉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来源于食物的可能性。 多媒体展示动画: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细菌从哪里来 作出假设:肉汤会自动生出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从空气中进入 多媒体展示图表: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表达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