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的表现和影响。(历史解释) 2.华夏的含义、华夏认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历史解释)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史料实证) 问题 导引 4.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唯物史观) 5.孔子的地位身世、社会背景、理论主张、教育成就、相关著作。(历史解释) 6.老子的地位身世、思想主张、相关著作。(历史解释) 7.百家争鸣的背景、讨论主题;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唯物史观) 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__春秋__时期,__齐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__三家分晋__与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卿大夫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有何影响?

提示1: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特别提示】文明重心

长达500多年的争霸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分布。

2.华夏认同

(1)华夏含义:春秋时期__中原__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2)认同的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3)认同的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周边民族__认同;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__华夏__族。

(4)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__铁制__农具开始使用,__牛耕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①条件:农业进步推动__社会分工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②表现:__手工业__分工更加细密,__货币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商鞅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②__新兴地主__阶级力量壮大。 ③战国时期__兼并战争__日益剧烈。 ④法家思想的出现。

(2)目的:为实现__富国强兵__、巩固统治。 (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

①经济:__重农抑商__,奖励耕织;“__废井田__,__开阡陌__ ”,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奖励__军功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_县__制,其主要官员由__君主__任免。

③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__什伍连坐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5)特点:顺应了__历史潮流_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彻底__的一次变法。

(6)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君主专制__的政治制度。 ②使秦国__国富兵强__。 ③为秦__统一中国__奠定了基础。

思考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2:(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身世:__儒家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

(2)社会背景:针对__礼崩乐坏__、__社会动荡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

(3)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__仁__”,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②主张“__为政以德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来治理国家。

③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礼乐__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4)教育成就

①以“__有教无类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 __春秋__ 》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 (5)相关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__弟子及再传弟子__整理成的《__论语__》当中。

2.老子

(1)地位身世:__道家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楚__国人。其观点见于《__老子__ 》一书。

(2)思想主张

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道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_天人合一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唯物论__。

③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辩证法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_柔能克刚__。

④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_无为而治__,甚至退回到__小国寡民__的时代。 【特别提示】

“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四、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士__”阶层活跃。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3.主要派别、主张特点、影响。 派别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庄子 邹衍 代表人物 孟子 荀子 主要主张 认为__人性善__,提倡“仁政” 认为人性恶 ,主张__隆礼重法__ 崇尚__逍遥自由__ 地位或影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代表了中国古代对__自然提出了“__相生相胜__”理论 提倡__节俭__,主张“__兼爱__”“__非攻__”“尚贤” 主张以__法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界__朴素的__科学__认识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反映了__中央集权__的政治思想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4.百家争鸣的影响 (1)是__社会大变革__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_一__次思想解放运动。 (2)成为新兴__地主阶级__的理论基础。 (3)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一 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史料一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10页

探究1:对比西周分封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

提示1: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 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二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史料三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探究2:概括史料二、三体现出的信息。

提示2:史料二:铁农具使用并推广;史料三:出现牛耕技术。 【拓展】生产力进步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2)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主题三 百家争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和谐,但侧重点不同:

史料四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史料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史料六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的表现和影响。(历史解释)2.华夏的含义、华夏认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历史解释)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vhz892pmz83hrt8bf1m52amw9lhy70086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