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醒脑开窍”**法 | 临床案例分享【中
风后偏身舞蹈症】
石学敏“醒脑开窍”**法 | 临床案例分享【中风后偏身舞蹈症】 患者男,60岁。
主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伴无力20日,于2016年12月26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2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快速、不规则的大幅度舞蹈样动作,不受意识控制,遂就诊于天津市第三医院,查颅脑MR示右丘脑、尾状核区梗死灶,考虑脑梗死,予以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循环脑代谢等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治疗20日,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左侧肢体仍持续不自主活动,入睡及注意力分散后症状减轻,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本院针灸科。
刻诊:血压为117/85 mmHg(1 mmHg=0.133 kPa),随机血糖为5.8 mmol/L,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晰,左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巴氏征阴性。
中医诊断:中风病,阴虚风动证。
西医诊断:脑梗死,偏身舞蹈症。
治疗原则:治疗以头皮针配合醒脑开窍**法。
1
**取穴:人中、内关(双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合谷(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双侧)、复溜(双侧),头部的运动区和震颤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 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向前平移1.5 cm的平行线即为震颤区)。
操作方法:(1)头皮针治疗: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头部皮肤消毒后,选择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进针点,进针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0寸,进针后每分钟捻转200次左右,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2)醒脑开窍**法:常规消毒后,选用0.25 mm× 40 mm一次性针灸针,先刺人中和内关穴,人中穴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双侧内关穴,直刺0.5~1.0寸,施以捻转泻法;三阴交沿胫骨内缘于皮肤成45°斜刺0.5~1.0寸,施以捻转补法;风池穴刺向鼻尖方向直刺0.5~1.0寸,施以捻转泻法;合谷和太冲施捻转泻法;足三里、太溪和复溜施捻转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2周后患者不自主运动较前活动幅度减小,出院后于门诊继续**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不自主运动基本消失。
偏身舞蹈症为单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不规律的舞蹈样动作,
2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舞蹈样运动多以上肢表现重而下肢和面部相对较轻,情绪紧张时较明显,而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此病的病因主要与锥体外系受损有关,锥体外系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对运动功能具有调控作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当环路中任一部分受损导致γ-氨基丁酸减少时,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多的尾状核,壳核过度活跃而引起舞蹈样表现。因此,西医多采用多巴胺能受体阻断剂如氟**醇和γ-氨基丁酸激动剂如**片等药物改善症状。然而,上述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迟发型运动障碍、损害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这使得临床医师开始寄希望于中医学。
本病属中医学\颤证\范畴,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关系密切,病机总属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患者六旬,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则肢颤。因此,治疗应重视补益肝肾,濡养筋脉。本案患者偏身舞蹈症因中风病而引起,是以\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故在醒脑开窍**法治疗基础上加减。选穴取督脉人中穴,督脉入络脑,主一身之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阴维脉,代心受邪,心藏神、主神明,合人**奏醒脑开窍,导气调神之功;风池、完骨和天柱治以补益脑髓;太冲以平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