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
廖芳芳, 白立伟, 胡明文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18(035)001 【总页数】3
贵州高山地区空气湿度大,雨量充沛,辣椒病害较严重,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疫病、白粉病、青枯病、炭疽病、疮痂病等;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烟青虫、蚜虫、蓟马等。病虫害防治要做好预测预报,做到早防,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药剂作用的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药剂混合交替使用,视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天气情况选择打药的时间。同时对倒伏的植株进行培土或固定,防止倒伏引起烂果而传染病害。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种植的海拔高度与地形、轮作、深沟高畦、施石灰、增施磷钾肥、铺草、及时排水等农业措施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要选准对口的低毒、低残留量农药。
1 病害防治
1.1 根腐病
该病多发生于定植后,发病初期病株枝叶特别是顶部叶片稍见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症状反复数日后叶片全部萎蔫,但叶片仍呈绿色。病株的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及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木质部;横切茎观察,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后期潮湿时可见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发病初期用药剂进行喷洒或浇灌,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亩喷药液50公斤,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采果前3天停止用药。
1.2 猝倒病
该病是辣椒苗期重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染病时,茎基部呈黄绿色水渍状,后很快转黄褐色并发展至绕茎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而凹陷,产生缢缩。水渍状自下而上扩展,幼菌倒伏于地。发病初期,苗床上只有少数幼苗发病,几天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蔓延,最后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8~10克,加细土2.5公斤混合均匀。取1/3药土作垫层,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作为覆盖层。 1.3 立枯病
幼茎或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部收缩细缢,萎垂枯死;稍大秧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秧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状。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奥力克—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对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植株进行灌根或小面积漫灌;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5天用药1次。 1.4 病毒病
该病发生后造成辣椒“三落”(落花、落叶、落果),田间症状十分复杂。受害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4种症状。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
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状突起。发病初期喷施吗胍乙酸铜、菇类蛋白多糖水等药剂来进行预防,同时可加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药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1.5 疫病
该病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秆出现坏死斑,以及整株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发病初期,及时用甲霜灵、烯酰吗啉或氟噻唑吡乙酮喷淋结合灌根防治,重点喷施到根部和茎基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1.6 白粉病
主要为害辣椒叶片,其主要特征是叶面大部分褪绿,背面霉层增多,霉层白色,呈交织状,严重时嫩茎和果实也能受害。可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同时喷洒时针对每一植株要全面、彻底。 1.7 青枯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