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7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7例

目的 观察眼针与针药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67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针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37例患者中,治愈23例,占62.16%;有效11例,占29.73%;无效3例,占8.11%。对照组30例中,治愈10例,占33.33%;有效12例,占40.00%;无效8例,占2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主穴:百会穴、印堂穴、双侧曲鬓穴、双侧鱼腰穴、双侧承泣穴、患侧翳风穴、双侧风池穴、双侧合谷穴。配穴:伴随颜面部肌肉痉挛或者口角抽掣者配患侧四白穴、双侧颧髎穴、双侧迎香穴、患侧下关穴、双侧颊车穴、双侧地仓穴、承浆穴、患侧夹承浆穴。针法:患者取坐位,采用0.5~1.5寸毫针针刺上述各部位诸穴,针感以有酸、麻、胀为度,健侧浅刺,患侧深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2)中药治疗。予杞菊地黄丸加味,组方:枸杞子15 g,杭菊花15 g,熟地2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茯苓12 g,泽泻10 g,牡丹皮12 g,天麻15 g,钩藤30 g,石决明20 g,珍珠母20 g,地龙6 g,全蝎6 g。中药每日1剂,水煎去渣温服,早晚各1次。随证辨证加减,肝经火热者加栀子10 g,黄芩6 g,郁金10 g,改熟地黄20 g为生地黄20 g;失眠者加茯神15 g,夜交藤30 g,合欢皮30 g,炒酸枣仁30 g。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针药结合的基础上,行体针时再同时予以眼针治疗。眼针取穴:双侧上焦区穴、双侧肝区穴、双侧肾区穴、双侧心区穴、双侧脾区穴。针刺方法:眼针采用0.5寸的毫针,针刺时施术者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起眼周皮肤,目的是把患者眼周围皮肤与眼球轻轻隔离,以免针刺时刺中眼球,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针柔和有力的快速、准确刺入眼针穴位,注意眼针不行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眼胞或颜面部肌肉抽搐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有效:眼胞或颜面部肌肉痉挛程度减轻,抽搐次数减少,抽搐间隔时间变长;无效:面肌痉挛的程度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7例中,治愈23例,占62.16%;有效11例,占29.73%;无效3例,占8.11%;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30例中,治愈10例,占33.33%;有效12例,占40.00%;无效8例,占26.67%;总有效率为73.33%。疗程为2周~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一种周围神经病变,而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属于“痉证”、“风证”、“筋急”范畴,因其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在临床中属于疑难杂症[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筋惕肉,此为逆也”,逆则生风,故其病因多与内风所动有关。而内风之生多见于肾阴亏虚、性情急躁易怒致肝气上逆,皆易导致肝风内动;其次如素体血虚,再加上久视伤血则易血虚生风;再有热性体质者平素多食烟酒炙煿之物,则易致血热生风[4]。肝藏血,肝生风,可见面肌痉挛多与肝有关,另外也可相及于心、脾、肾等。

血虚生风、热则生风,风胜则动,肝在五行属风,又因肝开窍于目,所以面肌痉挛初起多见于眼胞痉挛,此时易治,如果迁延日久,病邪入络,则致颜面口角抽搐,此时难治。故面肌痉挛患者在初起觉得眼皮开始跳动时即及时予以针刺治疗效果最佳,数日即愈。对于病程较长、颜面口角开始痉挛者以中药杞菊地黄丸补肝肾之阴,配以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本草纲目》曰:“天麻为治风之神药”,故配以天麻、地龙、全蝎等药息风止痉;对于肝经热甚者加栀子、黄芩、郁金;寐差者改茯苓为茯神、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等。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灸取穴多以阳明经穴位为主,另外根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法理论[5],针刺患侧的同时再配合针刺健侧穴位,百会位于巅顶,具有镇静安神止痉挛之效[6],故亦针之,从而达到气血平和,经脉通畅,风停痉止。因本病发生与肝有关,也与血虚、血热有关,而心生血;脾主肌肉,上睑属脾,下睑属肾,而且病位在上焦,故予以微针之眼针疗法,针刺患者双侧之肝、心、脾、肾、上焦诸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表1两组治疗结果,不难看出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再配以眼针治疗,其效果非常显著。故在临证时建议采用眼针与针药诸法合用,以息风止痉,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素兰,张淑丽,王晓敏.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5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42-4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梅国胜,黄选玮.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0,20(11):659.

[4] 袁涛,张洪涛. 矩阵针灸治疗面肌痉挛25例疗效观察[J]. 甘肃中医,2009,22(11):36-37.

[5] 杨梦,康汇婷,王朝伟. 针药配合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60.

[6] 雷小芬,洪恩四,王蓉,等. 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53.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7例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7例目的观察眼针与针药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针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37例患者中,治愈23例,占62.16%;有效11例,占29.73%;无效3例,占8.11%。对照组30例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v5os4w6ak34ka295j7z7yqpo85slb00d3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