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对外贸易分析比较优势理论
朱 欣 四川大学
【摘 要】摘要:比较优势理论一直占据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可当今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相符合。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化进程分析,我们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解决对外贸易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全方位明白其局限性,立足于基本国情,不断发展、扩展、创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学说,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信息 【年(卷),期】2018(000)027 【总页数】1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对外贸易;局限性 文献识别码:A
重商主义后,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演变和经济贸易活动的不断更新,出现了新的贸易理论。在解释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时,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逻辑起点,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中国对外贸易分析,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作了简单梳理。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要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后来,俄林和赫克歇尔认为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方面的优势是一国比较优势产品生产效率较高的原因。随后,
在实践和检验中,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加入了人力资本要素,获得了新的修正和发展。
二、中国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初期,出口形式主要以农产品、工业原材料为主。这得益于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而随着资源的不可再生问题不断严峻,我国原材料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纺织、纤维等农产品甚至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对外贸易迫切需要第一次转型。
对外贸易中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劳动力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更为便宜,这就造成了我国从原材料出口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转变。至今,玩具、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如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还处于比较劣势,但已经有所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的进入部分弥补了中国资本的不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从跨国中小型企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项目变为大型跨国企业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有所改善的重要原因。而基于全球“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行业向着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正在稳步前进。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开始渐渐进步。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样,虽然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处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劣势,但毫无疑问,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比较优势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比较优势之中。按照比较优势学说,我国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劳
动密集型产品。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一战略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合理。原因如下: 第一,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得优势逐渐减弱。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成本在产品中的总价值逐渐减少,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低得优势逐渐降低。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在纺织、服装等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而具备的优势正逐步向南亚国家转移。同时,我国人均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上升,限制了我国的价格优势。
因此,不难发现,比较优势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在实际情况的符合上有失偏颇。进而,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仍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占有重要作用?我们应不应该完全否定并摒弃这一理论呢?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一)忽视资本的全球流动性
李嘉图的重要前提假设之一是:资本在一国内部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而随着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已经远远脱离了现实,在资本实现全球自由流动的国际分工下,照搬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 长期以来,中国过于注重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产量的提高,导致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以低技术、低价值产品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在劳动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促使我国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从而放弃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格局,以此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