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15、16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1.皮亚杰又将这一阶段细分为6阶段: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新生儿已具有了很多先天的无条件反射能力,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新生儿就是依靠这些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反射能力构成儿童智力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
(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从第二个月起,婴儿表现出初级循环反应。循环是某些动作或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的现象。在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中,婴儿不自觉地产生一些重复性动作,可以将过去那些分离的反射行为整合在一起。但婴儿这时的反应仍有三方面的局限:第一,行为整合水平不高,后面出现的行为与前面出现的行为完全一样;第二,带有非常多的尝试错误的成分;第三,所重复的行为结果只与自己的身体感觉相联系,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感兴趣。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在这一阶段里,婴儿对超出自己身体之外的行为结果发生兴趣。如他们把球扔开,看球滚动,他们对这个动作结果产生兴趣,为了再看到这个结果,他们还会重复这个扔球的动作。这时,婴儿对自身动作及动作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已经有了最初的了解。
(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可以协调两个或更多的二级循环反应,并在这些反应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联系,婴儿的动作具有明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显的目的性。这时婴儿的另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会继续寻找。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试图寻找一种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以实现目标。这时婴儿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动作,而是根据问题的情境,对每次动作加以改变,试图发现问题解决的新途径。
(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活动的内化。皮亚杰认为,婴儿获得心理表征能力的两个明显标志是:①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动作就能解决问题;②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
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了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与母婴依恋有关。
(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因为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二)前运算思维阶段
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概括起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
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
(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任务都包含着同样的三个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三个步骤:①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扣子,它们的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样;②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③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具有相同的数量?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基本达到了成熟。
三、儿童智力发展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组织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一)同化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
(二)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可能同化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可能顺应占有支配地位。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三)平衡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向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四)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
皮亚杰以及后来的皮亚杰学派的学者们以皮亚杰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为基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
第一种途径: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儿童现有的智力结构差距过大,以至于儿童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会引起儿童原有智力图式的变化。
第二种途径:同化。儿童只需要对外界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的智力结构中,从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去。
第三种途径:顺应。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这时,儿童智力发展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儿童智力发展又进一步,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又一次适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四、新皮亚杰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