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
王 勇
【摘 要】摘要: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在分析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融入需求导向,从功能定位、服务环境和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基于需求转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内涵建构。认为基地建设应注重激发其活力,满足社会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地”。基于“需求—满足”结构框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功能需求、服务需求和利益需求的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化建设、可持续建设和多元合作建设路径。 【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 【年(卷),期】2019(028)005 【总页数】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建设;产学研联合;需求导向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王勇.基于需求导向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5):55-60. 修回日期:2019-01-19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课题“产学研联合培养建筑类学科研究生基础建设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开始由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培养结构逐步从单一的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研究生培养,拓展到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培养并重的多元模式[1],标志着研
究生培养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成功转变。其中,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研究生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的结合可以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生产、科研活动的参与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强化针对性研究。而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作为人才的“孵化地”,无疑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以及解决关键问题的实践平台[2]。近年来各类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推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在基地建设的热潮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功能定位不明确、服务环境不健全、利益主体不协调,等等。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是能否满足需求。将需求导向的观念引入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在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本文在分析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融入需求导向,根据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主体需求,探讨基于需求导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内涵,并提出其建设路径。
一、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自2001年全国第一个“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江苏建立以来,国内高校积极展开横向联合,与政府、企业建立多向联系,共建的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越来越多。这些基地以研究生教育为支撑,把基地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结合当地需求,培养紧缺实用型高端技术人才,
为地区相关企业提供研发支持。以苏州为例,2014年已建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74家[3]。这些基地规模不一,成效各异,但都承担了大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产学研”基地以教育、培训为支撑,适度参与科研成果转化,成为高校参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也成为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可以说,中国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随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强化,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产学研”基地开始呈现种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功能定位不明确
理念决定思路,“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与其发展理念和定位直接相关。目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处于高峰期,存在盲目建设、一拥而上的现象。一方面,有的高校建设“产学研”基地往往出于某种虚荣感、攀比心、业绩观,凭借各种人脉关系签订了大量“一纸协议”,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许多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的培养效果和运营成效都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出于广泛集聚资源的要求,许多基地在建设之初,缺乏科学的论证、合理的定位。这些规模庞大、功能庞杂的“产学研”基地,没有明确的功能发展定位,不仅导致有限资源的过度开发、投入分散,也造成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应对不足,缺乏亮点。
(二)服务环境不健全
“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一般由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建设。高校大多数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