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教师:优美悦耳的声音可以使人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它们就像看不见的特殊养分,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声音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探究性活动一:声音的发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xx活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1 / 6
组织学生活动:1、让橡皮筋、音叉等物体发出优美的声音。 2、观察橡皮筋发声时在做怎样的运动?
3、敲音叉的时候,听到什么?触摸音叉感觉到什么?手捏住音叉时,声音还有吗?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用手触摸喉部,发\,\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
设疑: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教师演示:敲响音叉并靠近乒乓球,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交流: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例如蝉是怎么发声的?蜜蜂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青蛙怎么发出“呱呱”的声音;古董唱片机的发声。请学生简单分析,并小结。三、探究性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疑问:声音是靠什么从声源传到人的耳中的?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 6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2、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问:声音只能在气体中传播吗?你能列举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液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
学生:举例
活动:1、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2、土电话 3、小结: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四、声波
1、声音的传播形式
设疑:人能听到声音,动物也能听到声音,就连蜡烛也能闻乐舞动,你们相信吗?实验:当口径较大的音箱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烛焰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3 / 6
出示图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点击处水的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比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
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这种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声波:物质世界的魔术师
问:根据你所了解的,你知道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吗?你能简单说说其中的原理吗?(学生举例)
教师:借助影片简单介绍。 3、憧憬未来
不久,你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话:“把音量开小点儿,否则冰箱里的东西全要冻上了”。“劳驾,请加大分贝,我想让灯光再亮点儿,因为水上音乐会已达到高潮。”
这听起来像痴人说梦,它们会成为现实吗?这个问题要留给那些研究不可见的声波世界的科学家们来解决。也许你们就是实现这个梦的人。
五、声速及其影响因素
1、情景创设: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光的传播速度小得多,那么声音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2、显示声速表: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和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设疑:我们要学会收集信息,你能从以上表格中得出什么信息?(提示:同一介质,不同温度;同
一温度,不同介质)
结论:1、在温度相同时,声速:V固>V液> V气
4 / 6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六、回声
1、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引出回声并简单介绍)播放有关回声的影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去过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定要到天坛好好地感受一下那美妙的回声现象。北京天坛是驰名中外的杰出建筑,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之一。
2、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我在教室讲话,有回声吗?(有)但我们听不到。如果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差不足
0.1秒,人耳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教室里讲话要比在旷野里讲话声音要响亮就是这个原因。
3、回声的运用:可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
物体能反射声波,还能吸收声波,特别软的和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录音棚、剧院等处都采用了类似的材料来减少杂音的干扰。
4、进行德育教育:回声现象映射的道理:“你的态度决定了环境对你的态度”。
七、小结:
八、课后思考: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结论是1次2次3次都有可能,对应情况是:1.短管、2.长管无水、3.长管有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开放性作业: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5 / 6
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四、声速
1、声速:V固〉V液〉V气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15℃时,空气xxV声=340/秒 五、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