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
“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rade 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其实,就一
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比如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那我就说下去啦)。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
水平之间的。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还有,红绿灯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有用的,但是,一个字,钱!你看,胡同里头红绿灯就少多了吧?(如何抉择?超出本文范围。)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是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可悲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还有,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
说到效率与公平,就想起了流水线,想起了福特,想起了泰罗制…。但是,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
时间而放弃数学的学习(台下好像有动静……当然,还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电子、微电子、天文、地质、环境、考古、心理、哲学、艺术、传播、外交、社会、法律、政治、管理、文学、教育、临医、药学、护理、预防……)。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其实应该和后面的机会成本、边际量一起来讲更好。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对个体来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权衡取舍,而作出决策的前提在于你通晓每个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问题是:你真的明白你所面临的成本么?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吃饭睡觉。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
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也就是说你为了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在这里,必须说明,不是所有放弃的东西都能算进机会成本里面,而是特指拒绝备择品或机会的最高价值的估价.
以上的说明,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混乱之处甚多。比如,成本的度量使用什么标准?有一点头昏,那么看一个萨缪尔森举了几十年的例子: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会给人以误导,那就是以为所有条件就会摆在人面前,供人挑选,剩下的就成了机会成本,其实不然。因为实际上你没办法知道一件未发生的事情给你带来的价值。布坎南说:“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有时候讨论预计要发生但没有发生事件的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是,既然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不代表一种丢失或已损失的机会,因而把这些价值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无意义的.一旦选择与机会成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