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里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4.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5.隐形德育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6.道德认知发展模式:p42 7.价值澄清模式:p43 8.关心体谅模式:p44
9.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制度。
10.管理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级集体观。
11.标准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视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在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为所在的集体
12.自治集体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一个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或规范的班级集体观。
13.班集体: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设置或构建的一种教育目标和理想教育实体。
14.平行影响原则:教育儿童集体与教育个别儿童是同时进行的。教育集体时,不能忘记个人,在教育每个集体成员时,也同时教育着集体,即学生既从教师那里受到教育,同时也从集体中受到教育,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这两个任务是密切联系的。 15.班风: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体作风。 16.逆反心理: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产生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17.班级个别教育:班主任针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或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18.后进生:指那些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距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1
19.班级偶发事件:亦称班级突发事件,指在班级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不高,但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
20.德育原则:(1)知行统一原则(2)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简答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2)德育的经济功能(3)德育的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2)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3.确定德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2)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3)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4.学科性德育课程的特点:(1)思想性(2)系统性(3)直接性(4)认知性(5)计划性
5.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1)实践性(2)间接性(3)灵活性
6.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1)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2)范围的广泛性(3)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7.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构成品德的各要素(如知、情、意、行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发展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德育工作者根据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次年改成的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过程。
8.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实际锻炼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9.西方集中主要的德育模式:(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2)价值澄清模式 (3)关心体谅模式 (4)社会型动模式 (5)品格教育模式
10.中小学德育走向:(1)德育目标:塑造公民(2)德育取向:回归生活(3)德育方式:关注对话(4)德育资源:全面开放(5)德育评价:注重发展
1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类:(1)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2)以制度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3)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12.现在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类:(1)民主管理模式(2)小组式管理模式(3)自律式管理模式
13.班主任发展途径:(1)专业引领 (2)实践反思 (3)同伴互助
14.如何树立民主的班级管理理念:(1)服务学生的观念 (2)师生互助观念
(3)相信学生本性和尊重学生个性观念(4)商量和集体表决观念
2
15.我国学者认为班集体形成阶段的经典观点:(1)松散的群体阶段(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3)初级班集体阶段(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5)优秀班集体阶段
16.如何进行班级组织建设:(1)班干部的选拔与任用(2)重视积极分子的培养(3)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
17.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策略:(1)纠正心理偏向,确立正确教育观念(2)用心关爱,尊重信任(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4)抓住“闪光点”,扬长避短(5)捕捉教育契机,调动内在积极性(6)弥补基础学力,培养学习兴趣(7)形成教育合力,常抓不懈(8)讲究评价的艺术,善用批评
18.班级活动的形式:(1)讨论式(2)报告式(3)竞赛式(4)表演式(5)游戏式(6)课题式
19.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1)趁热打铁法(2)降温处理法(3)移花接木法(4)以退为进法(5)幽默化解法
20.家校合作的途径:(1)家长教育途径(2)家长访校(3)书面沟通(4)教师家访途径(5)家长委员会途径
三、论述(由于试卷篇幅和时间所限,4、5、6题回答时细节表述不一定非常详尽,但要有基本的架构)
1.德育过程的特点(p.19-23)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24-34)
(1)知行统一原则:指进行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2)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指进行德育既要坚持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又要辅之以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指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在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又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养好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集体对其成员发生教育影响,使学生集体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
3
对集体进行教育的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学生集体,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5)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思想状况及具体教育情境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使之步调一致、前后连贯,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3.结合实际谈谈一名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p.100-105)
(1)班主任的品德素质:①对待班主任工作的品德:具有敬业精神 ②对待学生的品德: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③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品德: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的品德:为人师表
(2)班主任的知识素质:①通识知识 ②教育知识
(3)班主任的能力素质:①良好的教育、管理和组织能力 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假定你是班主任,以某中小学某班为例设计你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p.132-144) (1)物质文化建设:备齐教室的基础设施;合理安排教室空间;美化教室墙壁 (2)制度文化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班级规章制度的内化
(3)精神文化建设:制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优化班级人际关系
5.假定你是班主任,请结合具体情境,设计一场主题班会(p.196 “班会”链接) 6.假定你是班主任,以某中小学某班为例拟定一份学期工作计划(p.154-155) 班级工作计划的内容:(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2)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3)措施安排
班级工作计划的形式:(1)标题(2)主要内容即正文,包含前言、本班具体情况分、本学期工作目标与任务、主要措施以及时间安排(3)计划制订人与制订日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