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饭店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我院构建完善的学校和酒店集团合作机制,为湖北省酒店业培养人才。学校和酒店集团建立组织协调高层次、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合作关系。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为合作酒店集团的培训中心,培养学生、培训在职员工;对于酒店集团的棘手技术问题共同研发;酒店集团旗下往往有大量的单体酒店,由旗下当地酒店提供实训基地,由旗下酒店提供实习基地;科研方面,酒店技术问题是学校科研课题,专业教师和酒店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酒店集团提供教师学习基地,每年不定期的培训教师,教师也不定期的给酒店授课。学校和酒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
(六)科研及社会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任务,每年培训人数达到2500人次。
为酒店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酒店的战略研究中心,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材等,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办学质量。近三年,据统计完成了35项产业研项目,效果良好。
开展面向鄂西北旅游生态文化地区的小型旅游企业(小型客栈、酒吧、餐馆等)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培养具有熟练酒店岗位技能的、懂得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创业型
11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酒店管理人才。
帮助同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师资,帮助过的院校有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
12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三、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1、“双主体”办学机制创新
依托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世界知名酒店集团,创新组织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产学研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以服务酒店业为宗旨,以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就业为导向,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引领,以“高质量就业”和“低门槛创业”两条腿走路的思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创新
调整和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与酒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酒店行业特点,建立与酒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 4、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酒店行业需求,对基地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的职业酒店教育实训基地。 5、教学资源库
借鉴酒店集团经验和标准,依托行业、企业,建成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推广使用。 6、师资队伍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凸显工学结合特点,落实专业带头人国外进修计划、企业挂职锻炼要制度化等手段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专家兼职充实教师队伍。
13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7、社会服务
面向全国酒店业及酒店业职业教育发展,立足于湖北省“一城两圈”建设,为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湖北省“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为指导,立足本地经济,面向国内外高星级酒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良好中西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酒店服务及岗位群工作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能从事酒店一线服务与基层管理的高技能专门型人才。
(三) 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办学机制灵活、培养模式新颖、课程体系健全、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师资队伍雄厚、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4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表
序号 构建 “双主体”办学机制,牵头组建湖北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1 办学机制体制创新 团;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委员会。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形成创业人才以及以中职毕业2 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生为起点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和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3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与企业共建,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 建设1个教学教学资源库。 更新改造现有8个实训室;新建实训室3个;建设国内实习基4 实习实训条件 地8个和国外实习基地4个;巩固原有的30多家实习基地。 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培养骨干教师18名;培养双师教师20名;聘请兼职教师42名;培养双语课教师17名。 成绩合格率达到90%以上;职业鉴定平均合格率96%以上,毕业6 学生素质 生“双证书”达到95%以上;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 就业质量 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海外就业率稳定在40%以上;就业单位层次不断提高。 职业资格鉴定高于800人次/年;社会培训2500多人次/年;技术服务,对口支援院校新增6所。 海外就业率稳定在40%以上;师资进修或培训;国际旅游教育9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学术交流。 教学质量目标 主要监测指标 5 师资队伍 7 8 社会服务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