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明确教学目标
1、根据课标,把握单元共性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演讲辞。单元教学要求是: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主旨、结构、语言,应该是演讲辞单元学习的三个共性目标。
2、根据文本,树立本文个性教学目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悼词;一篇逻辑严密、气势畅达的演讲辞,是研究马克思贡献的重要文献;是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的经典范例。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2)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3、根据学情,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根据高一学生认知特点,要想完成主旨、结构、语言三个教学目标,必须找到可以兼容三者的巧妙的切入点。思量再三,我决定从悼词的特殊结构(述其哀、赞其功、歌其德)入手,故最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如下: (1)、品语言,体会“哀” (2)、理思路,概括“功” (3)、明主旨,感悟“德”
1
二、关于确定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
(1)统筹考虑教材,力求“讲一篇,通一类”。本单元教材与表达交流“演讲”部分前后呼应,教材编写者可谓用心良苦,设计巧妙。我在寻找关键点的时候,认为抓住本文作为演讲辞最突出的一点“树立有声语言标志”进行突破,从而“讲一篇,通一类”,学以致用。 (2)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择要学精。
(3)课堂要有鲜明浓郁的语文性。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因为文本的特殊性,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可不予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4)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必强行分成三个维度。因为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常常“水乳交融”。 三、关于选用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1、自主探究,变“教”为“学”。师预先深入研读文本,精心设疑引导,让学生自己读、思、悟、得,真正变“教会”为“学会”。
2、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适时出示一些图片,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课堂思考题等用幻灯片呈现,加大容量,节约时间。
3、,倡导独立思考,慎用讨论法。我共设计了9道思考题,其中只有两道需要讨论。因为题目导向鲜明,梯度合理,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所以我主张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只有在众说纷纭、悬疑难
2
决时,才建议讨论。一般以同桌、就近、小范围讨论为宜。这样既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4、多形式多遍朗读。师范读、生个读、生齐读、自由读,在多形式的朗读中,才能深入体会生者之痛悼、逝者之崇高。
【教学目标】
(1)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2)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伟人贡献。 2、感悟伟人品格。 【教学难点】 梳理主体部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武陟一中 冯红霞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说实话,几天前,我并不太了解马克思。但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已经为他伟大的人格深深折服。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
3
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一个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
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
(出示课件图片:马克思墓地)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身上的马克思,目光深邃,凝视远方。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伟人生前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讲话,说明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说明这是一篇悼词。
1、梳理悼词结构
问一、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明确:哀、功、德。
过渡: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要扣紧这三个字:哀、功、德。
2、出示学习目标:
一、品语言,体会“哀” 二、理思路,概括“功” 三、明主旨,感悟“德” 三、整体感知。
问三:朗读课文,然后按照“哀、功、德”三个字来划分结构。 (如果出现第二段归属问题的争议,可以让学生齐读第二段,进一步思考。如果意见仍然不能统一,可以先肯定同学们意见的合理之处,并标明自己态度——赞成归于“功”部分,但是不表原因。等到学完本文主体部分,再明确原因,明确第二段的总纲作用。这样暂时搁置争议的做法,一可保证课堂主线分明,二可激发学生深思探底。) 四、品语言,体会“哀”
过渡:现在,让思想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马克思安葬的那个日子。(出示课件图片)去设身处地想象,恩格斯痛失亲密战友的心情。马恩格斯相识于巴黎,40年间,他们志同道合,不离不弃,一起面对艰辛生活,经历政治风雨。当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
4
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1、师范读。
2、生自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
问三、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 明确:
A、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B、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C、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D、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E、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五、理思路,概括“功”
过渡: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可谓语淡情浓。接下来,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高屋建瓴的回顾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
1、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注意伟人的贡献。 2、问四:概括马克思的功绩。
(单独提问为宜。学生回答时,师在副板上板书学生答案,预备引导学生将马克思贡献分成“科学”和“革命”或者“思想”和“行动”两大类。从而为明确第二段的总纲作用做铺垫。)
板书: 历史规律 剩余价值 其他发现 办报宣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