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讲课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前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魏旋 2013年12月30日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

1.概念: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和行为的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类型:

(1)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3.观察法的实施:

观察前:确定要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 观察中:进行观察;观察记录的程序和格式;观察记录的语言; 观察后:观察者的反思;撰写观察报告。 二、 实验法

(1)教育心理实验——就是结合教育和教学研究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 (2)实验室实验——就是在具有专门装置的实验室中利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

(3)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自然活动中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与观察法有相似之处。

它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并克服了他们的缺点。

三、谈话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者让儿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其心理特点。

四、产品分析法

从儿童的艺术作品、作业、日记、考卷中分析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兴趣、能力和性格等。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1.吮吸反射;2.觅食反射;3.眨眼反射;4.巴宾斯基反射;5.游泳反射;6.巴布金反射;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能够和眼球动作-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向边缘部分过渡;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五,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2.双手配合;3.摆弄物体;4.重复连锁动作。

1

六,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见后面十七个知识点) 七,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八,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九,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由于刺激重复发生而无任何有意思的结果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例如警报、防御、攻击)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心理学上的两个名词,它们合称为习惯化范式,是人类在研究婴幼儿感知觉方面提出的经典理论,证明了婴幼儿具有超强的反映外界刺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于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十,幼儿观察的发展;

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的不断完善。

2.观察的目的性加强、观察的持续性持久、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3.观察方法:知觉认同、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十一,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二)注意选择性的发生发展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十二,引起幼儿分心的原因以及纠正方法;

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2.与幼儿的生理水平有关,容易疲劳;3.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

纠正方法:1.排除无关干扰的刺激;3.根据幼儿的兴趣的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的交互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十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的时间不断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二)记忆提取方式在发生变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三)记忆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广度、记忆范围、工作记忆

儿童记忆中所保存的信息容量,起先很小,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2

(四)记忆内容不断变化 1.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指所识记的内容是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 2.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4.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

5.儿童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 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 形象记忆(6---12个月)— 语词记忆(1岁左右) 十四,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十五,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也包括前庭觉等除嗅觉外的其他感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十六,视觉悬崖;

沃克和吉布森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如图11-5所示)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十七,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二)游戏与幼儿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为幼儿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2.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①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源泉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幼儿的认识结构,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幼儿智力发展

3

①智力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幼儿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三)游戏与幼儿社会化

游戏与幼儿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幼儿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性别社会化、情感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四)游戏与幼儿人格发展

1.游戏是幼儿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人格和谐,保证幼儿心理健康。

①游戏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④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五) 引起幼儿分心的原因是什么?(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1)原因1.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外界刺激太多;2.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3.家长过分操纵孩子,让孩子缺乏自信心;4.父母本身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5.性格急躁,不能安静;6.老师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无法满足孩子。 (六)如何让幼儿注意?

1.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做事时,不要企图干扰或阻止他,让他专注地完成整件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不能半途而废的观念。

2.避免过分照顾和保护,要给孩子自助的机会。

3.注意孩子的能力和心智成熟的程度,安排适合的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给他难度过高的工作。

4.安排孩子做的事情目的要单纯。 5.让孩子明白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

6.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避免因打扰而分散注意力。 7.以身作则,可以给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发展趋势:

1.定向性的发展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先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十八,幼儿自我评价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 从依从性评价—自己独立评价

2. 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对多方面的评价 3.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 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理智的评价 十九,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哭、笑、恐惧 (一)哭

1.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

4

幼 儿的哭,已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2.新生儿哭啼的原因主要是饿、渴、冷、痛、想睡觉等等,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也要哭。

3.周期性的哭。有的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哭一会,这是一种周期性的哭。是新生儿在表达内在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他的一种放松,父母不必着急。

4.刺激太多也哭。新生儿的居住环境要求相对安静。房间过于喧哗,孩子也会经常哭啼,而且哭得强度也大。

5.婴儿啼哭有不同的模式,母亲和看护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哭声来判断啼哭的原因。

(二)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

1.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笑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一种交往的手段。这种笑在孩子3个月以后会自动消失,婴儿最初诱发性的笑也发生于睡眠时间,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4-5周的婴儿对各种不同刺激可产生微笑。母亲的声音最容易引起笑。

2.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不会出声的笑,之后 才会笑出咯咯声。

3.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4个月以前婴儿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笑,只对亲近的人或者熟悉的面孔微笑。 有差别的微笑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恐惧的分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可以说是本能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等引起的。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从4个月左右开始,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引起恐惧情绪

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一般4个月以后就会出现。

4.压力感:压力感是指个人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其困境,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的压力与恐惧和焦虑相联系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情绪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家庭、幼儿园

1.保持和谐的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1.给与孩子正确的情绪示范;2.成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教师要理智的对待每个幼儿。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婴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的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当孩子为了某件事情而闹情绪时,成人有意识的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的做法。最好用精神转移而非物质转移法。

2.冷却法:就是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的停滞哭泣。

3.消退法:对于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

5

学前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讲课稿

学前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魏旋2013年12月30日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1.概念: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和行为的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类型:(1)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ujdd7wnur0h1ll01eyq0a6ri16osu014d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