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比值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20.归因危险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归因危险度(AR)又叫率差(RD),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计算公式:AR=Ie-Io=Io(RR-1)
意义: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种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23.现况调查的概念(掌握)
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又称横断面研究。
25.现况调查的种类(掌握)
现况调查的种类:①普查、②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众多):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
26.现况调查的优缺点(掌握)
优点:①采用抽样调查, 研究结果具有推广意义 ②同期对照 ③可同时观察多个指标。 缺点:①因果难定 ②无法获得发病率信息 ③低估患病率水平
27.队列研究的概念(掌握)
队列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8.队列研究的原理(掌握)
30.队列研究的特点(掌握)
①时序上由前向后,在疾病之前开始进行,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暴露与是自然存在,不是认为给予,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 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不是随机分组 ④由因到果开展研究 ⑤追踪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获得RR=[a/(a+b)]/[c/(c+d)]
32.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掌握)
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33.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掌握)
word格式资料
. . .
34.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掌握)
①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②研究对象按照发病与否分组 ③暴露情况通过回顾获得 ④由果及因的推理 ⑤经两组暴露水平比较,分析暴露于疾病关联,获得OR
36.实验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特点(掌握)
实验性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特点:①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随机分组 ③ ④有干预措施
37.临床试验的概念及目的(掌握)
临床试验的概念是在临床上评价新药、新疗法疗效的一种试验,是临床治疗措施在正式应用之前的最后人体应用试验。它是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前者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后者这种措施或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该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和论证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对研究对象产生的效应或影响。
38.社区实验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掌握)
也称生活方式干预试验,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研究,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使用方法:社区试验时所选择的两个社区,在各个方而应尽量相似,按随机原则选择一个社区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另一个社区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个社区进行随访调查,监测疾病的发病率和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最终两个社区疾病和可疑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差异就是干预的结果。
41.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掌握)
①真实性:a.灵敏度 b.特异度 c.假阴性率 d.假阳性率 e.似然比 f.正确诊断指数 ②可靠性:a.变异系数 b.符合率 c.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
③收 益:a.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高,阳性预测值高,有利于判定患者);b.阴性预测值(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高,
有利于判断非患者)
42.真实性的概念及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种类(掌握)
又称有效性,是指筛检试验或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正确诊断指数
46.筛检试验的概念(掌握)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47.筛检的主要用途(掌握)
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②发现高危个体 ③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④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在健康管理中,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制定干预策略。
51.医学统计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掌握)
word格式资料
. . .
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医学数据,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大量资料,通常是人、动物或生物材料的测量值,发现蕴含其中的统计学规律。
5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统计设计 ②统计描述 ③统计推断
53.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掌握) ①计量资料 ②计数资料 ③等级资料
54.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研究设计 ②收集资料 ③整理资料 ④分析资料
58.总体的概念(掌握)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59.样本的概念(掌握)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其测了值(或观察值)的集合。 60.参数的概念(掌握)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标准差等。
61.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样本标准差等。
62.误差的概念(掌握)
医学研究中的误差通常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测量误差,以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即抽样误差。
67.算数平均数的概念(掌握)
当资料服从对称分布时,统计中常采用算数均数描述其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算数均数简称均数,习惯上用?x表示样本均数。在实际工作中,总体均数u经常是未知的,多数情况下需要计算的是样本均数?x。
68.中位数的概念(掌握)
指一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观测值中位次居中的那个观察值。常用M表示。
69.几何均数的概念(掌握)
是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的另一种重要指标。它尤其适用于描述以下两类资料的集中趋势:①等比资料,如医学上血清抗体滴度、人口几何增长资料等;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有些正偏态分布的资料,原始数据经过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如正常成人血铅值或某些疾病的潜伏期等。
70.方差及标准差的用途(掌握)
①是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离散趋势的重要指标。方差与标准差的数值越大,说明观测值的变异度越大,即离散程度越大,此时的数据就会越分散,均数的代表性越差。②用于计算变异系数;③用于计算标准误;④结合均值与正态分布的规律估计参考值的范围。
72.百分位数的用途(掌握)
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在某百分位置上的水平及确定偏态分布资料医学参考值范围。
74.统计表的结构(掌握)
包括标题、标目、线条、数字等部分,有些统计表还有备注。
word格式资料
. . .
76.统计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标题:概括说明表的内容,位于表的上方,内容简洁扼要。
②标目:用以指明表内数字含义 ,横标目为主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纵表目为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项统计指标。
③线条:除必须的顶线、底线、标目线以外,应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线条,不使用竖线、斜线。 ④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准确无误;同一指标的数字的小数位应一致,位次对齐。
77.统计图制图的基本要求(掌握)
①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②统计图要有标题,位于图体下方的中央位置。
③绘制有坐标轴的图形,纵、横轴要有标目,标注原点、尺度、单位等,纵横轴的比例以5:7为宜。 ④同一张图内比较不同事物时,需用不同颜色或样式的线条区别表示,并附图例说明。
78.统计推断的概念(掌握)
是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它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主要包括总体均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数值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包括总体率的估计以及分类变量的z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
79.假设检验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
假设检验亦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核心。通常把需要判断的总体特征叫做“统计假设”,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称为假设检验。
基本原理:假定总体分布类型已知,对其参数进行假设检验称为参数检验,如假定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总体均数进行z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若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偏态分布资料,此时对总体分布类型不做任何假设,其假设检验不是对总体参数进行检验,称为非参数假设检验,如秩和检验等。
80.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②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③确定p值,做出统计推断
81.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掌握)
①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每种检验方法有其适用的条件,应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研究变量的类型、资料的分布、样本大小进行选择。
②结果的解释 正确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含义。一般情况,假设检验中P≤0.05,称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称为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第七章 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全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的概念(掌握)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掌握)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word格式资料
. . .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熟悉)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撑,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5.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掌握)
两者都运用了基线资料收集-需求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价的管理过程,只不过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在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方面, 而健康管理还重视从体格检查的资料获得信息、强调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长期、连续的管理。 健康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知识、信念和行为改变,提髙人们的健侧重点 康素养 对象 个体和群体,侧重群体 基本步骤 需求评估-计划制订-干预实施-评价 干预方法 信息传播、行为干预 评价 活动实施、人群参与情况;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健康指标的改善 内涵 健康管理 健康监测、健康维护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 健康风险评估、徤康危险因素管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素质 个体和群体,侧重个体 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干预、咨询、指导-效果评估 行为干预、健康和疾病的咨询与指导、生活方 式管理、疾病管理 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标的改变;健康状况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风险的改变 7.“知信行”模式(KAP) 的概念(掌握)
“知信行”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健康教育的知-信-行(KABP或KAP)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念为动力,以行为为目标)
8.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概念(掌握)
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强调,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9.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内容(掌握)
(1) 感知疾病的威胁:①疾病的易感性 ②感知疾病的严重性
(2) 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①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 ②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 (3) 自我效能 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 提示因素 (5) 社会人口学因素 (一般可以不提4、5二点)
10.自我效能的概念(掌握)
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11.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掌握)
①没有打算阶段 ②打算阶段 ③准备阶段 ④行动阶段 ⑤维持阶段 ⑥对于成瘾行为,还有第六个阶段,即终止阶段
12.传播的概念(熟悉)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13.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要点(熟悉)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即“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单方法,就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①谁(who)?②说了什么(says 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④对谁(to whom)?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又称“5w”模式。
①传播者(控制研究)②信息与讯息(内容研究)③媒介渠道(媒介研究)④受传者(受众研究)⑤效果(效果研
word格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