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 1、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对应的教学任务,这个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教师备课,实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实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表现。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实行,学校能够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升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有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有七大问题:
①教育观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合。 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③课程内容存有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有。 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准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度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合性。
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并不但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
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
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注重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②课程标准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注重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⑤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ZYB齿轮油泵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注重学习的结果。
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6、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
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能够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合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觉、表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能够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能够通过教材持续检验来完善。
7、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④体现评价促动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