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积极作用。慧远曾广求西域、印度梵文典籍,“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兹士者,远之力也。”慧远还潜心于整理编撰佛经,并自撰《法胜论》等著作,以致西方高僧罗什见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慧远高居庐山36年,一心弘法,“风流天下闻”,以致四方僧俗不邀而至,其中既有慧观、僧济、法遇、昙微、昙邕等高足,也有慧安等同门师友,还有一些怀才傲物的文人名士等。在慧远和众多僧众的苦心经营下,庐山佛徒数量大增,声誉日隆,以致“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方乘道士,每至烧香拜佛,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慧远由此几乎成为庐山的象征,其创立的净土宗为我国佛教十大宗派之一,远播朝鲜、日本。从慧远开始,庐山成为我国当时的三大佛教中心之一,从而奠定了庐山在众多佛教山林中的地位。
无庸置疑,宗教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众多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掘这些宗教名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保护和开发它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诚如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去研究,还可以发现宗教名山形成的更多渊源。
我国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背景
到了积极作用。慧远曾广求西域、印度梵文典籍,“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兹士者,远之力也。”慧远还潜心于整理编撰佛经,并自撰《法胜论》等著作,以致西方高僧罗什见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慧远高居庐山36年,一心弘法,“风流天下闻”,以致四方僧俗不邀而至,其中既有慧观、僧济、法遇、昙微、昙邕等高足,也有慧安等同门师友,还有一些怀才傲物的文人名士等。在慧远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