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高校成人教育
刘冰
【摘 要】加快发展终身型、素质型、开放型、创新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是加快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将占重要地位.
【期刊名称】《成人教育》 【年(卷),期】2006(000)012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 【作 者】刘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c”ENG RENJ’A。YUGI 2006 / 12 总第 239 期文章编号 : 1001 - 8794(2006) 12 一 0047 - 01 刘冰(辽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元)摘要: 加快发展终身型、素质型、开放型、创新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是加快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将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4文献标识码: B
一、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是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知识 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着终身教育 。 终身教育已经不 只是为了变换职业和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提高生 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 为了满足 终身教育的需要,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实现 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一体化 。 学校要打破 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社区成员到学校学习,同时 要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用来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 育质量 。 学习型社会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为人的 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进 一步提高 。 那么,学习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哪 些特征呢?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变为社会群 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 共同体每一成员的必然要求 。 在这种新型社会中,学 习和教育不仅是社会的时尚,而且是公民的权利和 义务 。 换言之,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不再是单纯 的个体选择和对个人的评价尺度,而是社会的规范 和定律
二、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构建全 民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发展终身型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 是已被广泛引用、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几个基 本概念。小康社会实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社会化 。 小康社会将会是一个学习全民化、学 习终身化、终身学习化社会 。 是一种教育社会化和社 会教育化相统一的社会,是一种学习社会化和社会 学习化相统一的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满足全民终 身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社会 。 在这种社会里,传统的一 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 的需要,教育将超越学校的范围,向着整个社会和个 人终身方向发展,其必然要求加快发展多形式、多层 次、多样化的终身型成人高等教育,以培养和培训能 够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各类知识型劳动者 和高层次智能型专门人才 。加快发展终身型成人高等教育是加快构建终身 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 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 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
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 ”成人高 收稿日期: 2005 -12 -05 作者简介:刘 ;水( 1965 - ),男,山东菜州人,辽宁大学成人教 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成人教育等教育是一种对各类在职从业人员不断进行知识补 充和更新,不断开发人的潜力,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使之不断获取人的一生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以 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形式 。 它具有明显的终身性特点,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主体部分,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和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 。 只有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发 展了,才能更快地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 会 。因而,加快发展终身型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充分满 足广大在职从业人员各阶段、各层次的学习需求 , 促 使其朝着更加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需求的方向发 展 。 在当今世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 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普遍潮流和趋势 。 高 校应紧紧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终身型成人 高等教育,加快构建面向新世纪新阶段的终身学习 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 。
三、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国 家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创新型成人高等教育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政府决定 实施国家创新工程,目标是到 2010 年基本建成国家 创新体系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过程, 是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的过程 。到2020 年建成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时,国家创新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国家创新能力将会有 更大提高 。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完整 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建设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科 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 努力 。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拥有一支学科齐 全、人才众多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科技专家队伍, 他们本身由于教学、科研的需要,对当前世界经济与 技术的发展趋势、现状、信息了解比较系统和全面, 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开展高 层次、高水平的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