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6999
学 号:220016108041
...
师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师大学法学院
法律教育
(职称) 2016年8月20日
题目: 学院: 专业: 年级: :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关键词】法律;道德;联系;区别
Abstract
Morality is based on certain idea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economic relations, is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ideology or superstructure. Moral is good and evil as the standard, adjust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code of conduct. Law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super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 base, and serve the economic base. The law is the st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will formulate or recognition, and ensure its implementation by national force conduct bined. Morality and law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 topic, many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ctually, is there are both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Keywords:The law; Moral; Link;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 目 录I
一、法律与道德的概述1
(一)法律的起源1
1.法律的定义1 (二)道德的定义2
1.道德的含义2 2.道德的本质2
二、法律与道德的特征、作用3
(一)法律的特征、作用3
1.法律的特征3 2.法律的作用3
(二)道德的特征、作用4
1.道德的特征4 2.道德的作用4
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区别5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5
1.一致性5 2.具体表现6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6
1.具体表现6
四、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7
(一)法律与道德的现状7
1.法律的肯定7 2.法的否定8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8
1.依法治国的含义8
2.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9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0
1.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11 2.法德并举:理论的剖析11 3.法德并举:时代的要求12
五、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14
...
一、法律与道德的概述
(一)法律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是风俗和习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产生了。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以维护法律为职责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律进一步发展为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法律具体产生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的习惯渗入了阶级性,随着国家的逐渐形成,习惯就演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最后演变为成文法。 1.法律的定义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的总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国家意志,而国家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所以法律必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的实施,都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和参与的,当然法律就反应他们的意志,维护他们的利益。不过法律反应和维护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整体的、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所以对于统治阶级个别分子违反法律的行为,统治阶级也是予以制裁的。阶级性是法律的一个根本属性。所谓法律的阶级性是指法律产生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之一,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属性。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性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它仍然是阶级性的法律。可以讲,法律是社会经济关系的
...
形式,社会经济关系就是法律的容。法律不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
(二)道德的定义
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与善良、美丽、正义、光荣等联系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心信念来实行。所以将道德理解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的总和。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源于风俗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主要靠风俗习惯调整的,从食物分配到婚姻缔结,都体现了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关系愈变得复杂,单纯的靠风俗和习惯已不可能完全调整,因此道德便产生了,所以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心,更不是来源于神学,而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哲学上将道德划入上层建筑,是维护本阶级经济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习惯风俗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不可能,社会需要更有力,更广泛的标准和规去调整,法律便应运产生。法律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调整方式,调整围上也有着局限性,道德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与道德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时间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则和规的总和。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它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致形成人们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认起来,成为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继承性。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
...
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二、法律与道德的特征、作用
(一)法律的特征、作用 1.法律的特征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所以规性就是它的首要特征。规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一般是人,是反复试用多次的,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用一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又称一般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问题同样对待”。法律规不同于其他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有特殊的逻辑构成,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但是在一个法律中,大量的法律规,同时规定法律原则、法律概念的目的,还是为了正确理解、掌握和实施法律规。每一个法律规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道德、和其他社会规,一般都不是由国家直接规定。法律是国家意志,不是任何个人或者社会组织的意志,所以它必须是由代表国家的机关来直接规定。当然一个国家法律的实施,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主要不是依靠国家的暴力或国家强制力,而是主要依靠人民的自觉遵守,尤其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如此。由于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那么法律规就具有国家强制性,它是由国家施加的。社会规都有某种强制性,如果没有强制性,规本身就不能存在。但是其强制性是由社会或社会组织施加的。 2.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的影响。国家制定法律就是为了利用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社会是由人们组成的,对社会发生影响就是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
...
法律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或角度进行分析,即法律的规作用和社会作用。法律的规作用是从法律规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地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这两方面作用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但不是并列的。法律的规作用作为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通过法律的规作用达到法律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二)道德的特征、作用 1.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与其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容上讲,道德具有价值性。西方法学中,自然法学派以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探寻法律时,便更多的将其与道德联系起来,可见道德对法律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道德与习惯的重要区别,看二者是否有价值评价作用。道德除有价值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比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表达的北美资产阶级对英国统治的道德批判,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评等,都深刻地体现了不同阶级道德对立。第二,道德具有物质制约性,前面提到道德的产生和物质基础是分不开的,它是由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的,物质基础的变更与发展,道德的性质与容也相应发展和变更。第三,道德具有共同性,主要体现其容上,因为道德所具有的正义,善良,美丽等容符合人们的价值观,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比如,尊重人的尊严与平等、保护环境、互相尊重,拾金不昧、互相帮助等。随着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道德的共同性也会更加的集中。 2.道德的作用
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任何道德,都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第二、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重视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的作用于社会。第三、道德能够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四、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取得政权的阶级,要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局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全社会提倡本阶级的道德。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在全社
...
会围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与交往。
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区别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一致性
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即目的相同,法律与道德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历史性,它们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其次,法律与道德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途径,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也不相同。以我国为例,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统治者一般比较重视道德的作用,以感化被统治者,然而在暴乱年代,统治者会更多的采用法律手段来镇压反抗,可以看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社会秩序紊乱,导致道德沦丧,反之,如果法律公正严明,平等,同样也可以促进道德教化作用;同时,法律对道德的实施也起到辅助作用,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保证法律的遵守,同时也可以促进司法和执法的公正。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则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杀人、抢劫、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
...
2.具体表现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提到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现在,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基础,法律将道德规转变为法律规,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如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商业中发不正当竞争原则、公平原则、尊老爱幼原则等,这样体现在道德中的义务可以通过立法予以实现。同时,法律也将某些消极的道德义务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如禁止诈骗、作伪证、贪污受贿等,违反这些道德,也就违反了法律。因此,一般人仅凭道德常识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不能总是以法盲来解释犯罪的原因,大多数犯罪是道德沦丧。另一方面,某些法律规反过来也是一种新的道德规。如不许闯红灯、禁止违章建筑、相邻关系友好等也是一种社会公德。法律禁止黑市交易,禁止不正当竞争,禁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遵守这些规定也是一种商业道德。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具体表现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它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1)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种社会形态之通常只可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
(2)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围有所不同
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法官判断一种行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该行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时,行为人的心理动机也是法官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国家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人们的心理动机。即使在调整人们外在行为的问题上,道德所调整的围也比法律要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所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而不受法律的调整。
(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许多道德规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在现代国家,法律规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4)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都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高。
四、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法律的肯定
在尊老爱幼、恋爱关系、诚实信用、见义勇为等不适宜运用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定具体的法律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规定具体的行为后果。譬如,规定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间接肯定该种道德现象的正确性。
...
2.法的否定
就是要运用法来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制裁,避免具体规定行为规的复杂性。对一个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对其对立面的肯定。否定性后果让人们知道,那些行为是非道德的,从而,深刻领会真正的道德。并且,它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往往比“肯定”更深刻。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具体来说,依法治国包括以下含义:(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专政的国家,就是人民自己的国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是国家的主体。(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3)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来进行,领导人的话不是“法”,任何人的意志在未上升为法律之前绝不能作为治国的准则。(4)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的法制化,杜绝以个人之言废法、以私人之权凌法、因个人或少数人改制的现象。(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
...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总书记在《》2015年第1 期上发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读来很有感悟,文中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论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注意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很有启发和帮助。总书记强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都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那么,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促进全民守法的进程中怎样认识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主要应该认识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坚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规功能
即通过科学立法把国家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文化道德、生态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科学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
(2)坚持道德是心的法律,注重道德的非法律化和教化功能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的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而是应该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的约束力和教化能力。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完善法律,促进道德建设
目前,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域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实施。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当然,对现实中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但注重在完善法律的同时要注重加强道德建设是必须的,注重完善法律和促进道德建设两者都重要,两者都不能偏废,这也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一个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我们应当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现阶段,既要警惕“法律万能”,也要防止“道德至上”,在实践中要做到“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认识上要注意到不是法律越多越好,而应当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也不是道德越多越好,而应当是“管用的即是好的道德”。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1.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仅靠刑罚是不行的。无论是“明德慎罚”、“礼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缺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们自觉的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格拉底主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
从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伦理法与西方自然法都主把外在的法律化为人们自觉的意识,法律只有成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法律与道德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互转化的。法律总是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如勿偷盗、勿杀人就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2.法德并举:理论的剖析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但它们具有在的统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它们都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容,存在着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它们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社会主义的法律道德有着相同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人对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对是非、善恶、美丑价值的选择和评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这种价值追求和信仰存在于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中。同样,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指它的国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会主义信仰并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恶、美丑、是非价值标准的共同体,是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的群体。
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有先进与后进之区分。道德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况且社会
...
上还总有些置基本道德于不顾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保护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必须有法律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就是对违反基本道德的威慑。法律一旦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起着增补、强化和保障的作用。尽管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靠强制力来维持,但如果没有强制力的保障,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保持久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必须依赖于道德的支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体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如果法律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而且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3.法德并举:时代的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才能最终保障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确立。当代世界各国出现了道德法律化的趋势,大部分公众道德被纳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实施,还必须把外在的他律变为人们心的自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互动补机制。即是说道德向法律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这种互动互补机制的建立,会使社会成本消耗减少,效益增大,从而成为调控社会关系和行为的有效杠杆。这是因为法律和道德各有优长,也各有局限。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的扩大,多元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虽然需要道德的支持,但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进行规,才能使有不同动机、不同目的的多元主体有秩序地合作。如“诚实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则,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诚实守信”已进入西方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和我国的民法通则。目前无论东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强的趋势,特别是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方面强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社会伦理带来一系列困惑和危机,更需要法制的强制力,因为,在强制方面法律优于道德的自律。
法律与道德互动机制的另一方面还有法律的道德化。因为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适用的围与道德相比狭窄得多,而且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取代充满个性色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可见,法律与道德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因此,科学地评价法德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两种资源,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五、结论
...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所调整和适用的围,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相互矛盾的部分,单就与道德相关的法律而言,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这些法律规定,是道德的起码义务,但是法律不干预或是无法干预道德可以干预。如个人操守品质或是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适用的围比法律广。那些与道德无关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调整,只能由法律调整。如新崛起的经济法律,行政法律,环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规定,与道德关系较少,或是没有关系,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样仅凭道德就可以判断,因此,从这方面看,法律所调整的围比道德广。当然,在调整人与自然的法律中,如环保法,并非完全与道德无关,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对自然的态度被认为是一个新的道德问题。如乱砍滥伐,大气污染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为道德舆论所谴责。总之法律和道德都随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发展,调整的围日益扩大。
...
参考文献
[1]严存生. 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01:3-14.
[2]俊卫.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J]. 改革与开放,2011,12:34-35.
[3]吴卫华.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与批判[D].大学,2004. [4]金磊,夏江徽.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2009,17:389. [5]庆丹,研.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理论界,2006,11:96-97.
[6]先福,王燕. 论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科技师大学学报,2014,02:53-57+11. [7]术永.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294-295.
[8]边蕾. 浅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21-22. [9]宝音达赉.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法制博览,2015,34:227+226. [10]唐建兵. 浅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 法制博览,2015,36:225+224.
致
本论文从开始写作至论文最终定稿,是在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同学的热情帮助。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
...
论法律及道德的关系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