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意蕴解读
李素英
【摘 要】〔摘 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孝道;生命意识;家族伦理;为仁之本
孝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据考证,孝起源于原始社会,殷周时期已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伦理观念。一般认为,孝在初始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1](P14)。而孔子在总结和继承以前孝观念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儒家孝伦理的基本思想体系,经曾子、孟子、荀子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过,谈到儒家孝道思想的时候,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子女孝敬父母、关爱父母的家族伦理之孝,其实,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还包含其它两重意蕴,即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源泉、生存价值和死后去向等终极问题的追问;家族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
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一、生命意识——孝道思想的本质
自有生人以来,死就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因为人生来就注定了要走向死亡,必死的命运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生的无常。在人类早期,人们已经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本源问题,“孝”字就是这种思考的抽象符号记录。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孝”字的产生最迟可以推至殷周时期。在这一时期,祖先崇拜构成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曾在《说儒》中提到:“我们看殷虚(安阳)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重要部分。”[3](P13)对祖先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亡而不死的生命意识。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孝”字,其原义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对生命来源以原始宗教形式作出的表达。舒大刚甚至认为“从西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看,‘孝’字的本义并非‘事亲’,甚至也还不是‘事人’,而是‘敬神’、‘事鬼’的宗教活动。这一意义上的‘孝’字,与中国上古时期‘祭必有尸’的习俗有关。从字形上看,‘孝’字上部像尸,下部像行礼之孝子。”[4](P209)所以,早期文献中出现的“孝”字,多与祖先祭祀活动有关,如金文《仲师父鼎》“其用享用孝于皇祖帝考”、《追簋》“用享孝于前文人”,《尚书·酒诰》“用孝养厥父母”,《周易·萃·彖传》“王假有庙,致孝享也”等。
祖先崇拜观念的出现,是古人相信祖先灵魂不死、祈求祖灵佑护、协和万邦等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不过,人们之所以尊祖敬宗,最重要的是因为祖宗是我
们的生命之源,个体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礼记·郊特牲》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荀子·礼论》载:“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所以,人要“不忘其所由生”、感念生命的由来[5](《祭义》),就要报本反始、尊祖敬宗。
钱穆曾经评价说:“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几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6](P51)这不仅深刻揭示了祖先崇拜观念与孝道的内在联系,也充分反映了祖先崇拜活动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可以说,祖先崇拜观念不仅使古代中国社会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进而由氏族制发展到宗法制,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7](P3)。
孝并非孤立地联系于先人,它还延伸于后代。正因为祖先是我辈生命之源头,因此,崇奉祖先就要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即所谓“父母生之,续莫大焉”[8](《圣治章》)。所以,金文中的“孝”大多是以求子为目的的祖先祭祀,即祈求祖先的在天之灵保佑多子多孙,如《三代吉金文存》所载《叔噩父簋》铭文云:“叔噩父作鹚姬旅簋,其夙夜用享孝于皇君,其万年永宝用。”叔噩父簋是叔噩父为女儿姬出嫁而作的媵器即陪嫁礼器,铭文之意为叔噩父希望女儿为夫家多生子嗣,以尽宗庙祭祀之职责。
生育子孙、继承宗嗣是生殖或生命崇拜的一种表现。周予同曾详细阐述过“孝”与生殖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儒家的思想为其出发于‘生殖器崇拜’与‘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尊祖敬祖,迎妻纳妾等一套把戏,都与‘孝’有一贯的关系。”“因为崇拜生殖,所以主张仁孝;因为主张仁孝,所以探源于生殖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