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 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这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列夫·托尔斯泰》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熟读课文并掌握文章的基础常识。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以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领悟其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初步感知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领悟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对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感悟。
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理念很好地融汇贯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本文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将把学习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另外,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太丰富,对人物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都比较肤浅,加之国家和时代的差异,对托尔斯泰内在精神的领悟也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放在对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感悟上。在此基础上,下节课再对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剖析。
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