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光照适宜及夜间照明,室内行走路线及卫生间有防跌倒防滑措施;

(2)幼儿、老年人的家庭安全措施、急救常识;

(3)高龄、残疾、瘫痪病人生活用床、便器、洗浴设施、餐具、出行轮椅,要求尽量作到安全、方便、舒适;

(4)室外噪音尽量控制在白天60-80dB,夜间50-60Db; (5)与社区网络保持联系。

六、家庭访视程序

编辑版word

(一)访前准备:

1、选择访视对象:如孕产妇、新生儿、糖尿病、高血压等,护士按情况安排访视顺序。

(1)影响人数的多寡:如传染病应列为优为访视对象。 (2)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致死率高的疾病应优先访视。 (3)是否有后遗症:有后遗症应优先进行访视。

2、确定访视目的:护士访视前应先明确访视目的和目标,以便评价。 3、准备访视用物:依访视目的和对象而定。

4、安排访视路线:较重患者应先安排在先,传染病人排在最后,余者酌情。 (二)实际访视: 是社区护士家庭护理的工作重点,在实际访视中要进行家庭评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

1、护士与被访视对象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2、护士应认真倾听对方的叙述,了解其感受,尊重他们对健康的看法,适时地给予关心,并维护其隐私权。

3、健康评估,护理措施实施。 4、进行效果评价。

(三)评价:访视过程中,随时评价,以修正或制定下次访视目标和方法,使家庭访视工作收到实效。

(四)记录:访视记录原则简洁确切,正确记录访视内容,处理方法,结果及反应等。访视后及时记录。

(五)预约下次访视时间。

七、社区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规程

编辑版word

糖尿病健康教育

一、 概述 (一)病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因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和行为因素联合作用形成的。DM病人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生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机体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

(二)危险因素

目前国际上对糖尿病的研究结果及临床发现,其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原因: 1、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1型糖尿病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在Ⅱ型糖尿病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可达90%以上。

2、不良生活习惯:体力活动少、膳食结构不合理和酗酒等。

3、高血压、高血脂。

4、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在Ⅱ型糖尿病病人中肥胖者占85-90%。 5、生产过4千克以上巨大胎儿妇女。 6、过去常有低血糖史。

7、病毒感染史: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素B细胞破坏。 8、化学毒物接触:动物试验显示,某些化学毒物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 9、增龄、衰老和自身免疫力下降。

10、精神、心理压力及家庭生活事件等。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体重减轻。 2、非典型症状:糖尿病早期无症状,许多病人在就诊其他疾病时被发现,因严重并发症而就诊的老人在社区极度常见,因症状不典型易贻误诊断导致治疗与护理困难与复杂化。

3、其它表现:饭前反复发生低血糖或难以忍受的饥饿感;皮肤或外阴瘙痒;泌尿感染;各种感染后伤口久不愈合等,

(四)主要并发症

1、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症、大血管动脉硬化症 2、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症变、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肢端坏疽)

(五)其他类型并发症:性功能障碍、白内障、各种感染等。 (六)诊断糖尿病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血糖是唯一的依据;尿糖不能作为诊断指标(注意肾糖阈值与血糖差异和肾性糖尿病);快速血糖仪不能诊断;孕妇必须作糖尿病筛查;重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多数老人空腹血糖不达标易漏诊,防止漏诊。

编辑版word

二、糖尿病三级预防与健康教育

(一)健康人群

首先应明确,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难以治愈,但预防的效果大于治疗。加强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工作为一级预防,通过教育降低危险因素。

(二)高危人群

临床发现每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多数来自这一群体,因此对高危人群社区教育主要内容是二级预防,帮助其克服危险因素,使之不成为糖尿病病人。筛查指标:

空腹血糖6.1-6.9mmol/L告知病人有危险因素,须坚持血糖检测。

检测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告知病人血糖指标和糖尿病诊断标准,立即就医。

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告知病人糖耐量受损,须坚持血糖检测,进行行为干预。

(三)病人教育与指导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管理重点在三级预防,应重视社会、家庭支持在糖尿病社区管理的重要作用,发掘、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于病人,以教育病人认识疾病的危害及合并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管理并明确控制目标,病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学会了帮助其他病人,并能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病人的责任感,使其主动、积极配合参与管理、控制病情发展,治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四)对糖尿病病人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意义、流程可参考前面所述,但应有针对性。

骨质疏松综合症健康教育

编辑版word

一、概述

骨质疏松综合症系由各种原因引起一组骨病,其特点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皮质变薄,海绵骨骨小梁数目及大小均减少,骨髓腔增宽,骨荷载功能减弱,从而产生腰背、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甚至骨折。骨质疏松综合症在代谢性骨病中最为常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

(一)病因

1、年龄相关因素及绝经期后较为常见,女性发病较早较多。

(1)40岁以后,成骨细胞形成功能降低,并随年龄的增长,每年成骨细胞约有0.3%-0.5%的缓慢丢失。(2)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不足,骨量丢失更多。(3)男子在更年斯后,性功能降低,可有脊柱骨质疏松和骨折。

2、内分泌因素: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动,抑制肠钙吸收,影响骨质生成,增加骨质吸收。

3、绝对卧床不活动者,每个月可丢失骨质量1%;石膏固定、瘫痪、严重关节炎由于不活动、不负重,对骨骼和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少,造成肌肉萎缩,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

4、营养性:蛋白质缺乏,骨有机质形成不良;维生素C缺乏,影响骨质形成,并使骨胶质组织成熟障碍;食物中长期缺钙(每日不足400mg),可引起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促使骨质吸收。

5、遗传性:成骨不全症系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骨细胞产生骨质较少。 6、其他:长期激素治疗后,可影响胶原结构而造成骨质疏松。吸烟、酒精达量、癫痫也可引起本病。

(二)危险因素与病因有相关性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疾病初期无不适应感觉。

2、典型表现:以后随着骨质疏松加重,病人可出现周身骨痛、乏力、疼肿以脊椎与骨盆区及骨折处为主、常为持续性疼痛。一般与疏松程度平行,于登楼或体位改变时尤甚。机体活动明显障碍,日久下肢股肉有不同程度萎缩。患者可身长缩短,或因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二、骨质疏松综合症三级预防与健康教育 (一)健康人群

骨质疏松综合症是慢性不可逆性疾病,难以治愈,但预防效果大于治疗。加强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为一级预防,通过教育降低危险因素。

(二)高危人群

对具有危险因素人群的社区教育主要内容是二级预防,帮助其克服危险因素,使之不成为骨质疏松综合症病人。筛查指标:

尿羟脯氨酸测定、骨骼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值在正常高限时,告之有危险因素,应坚持监测。

编辑版word

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1)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光照适宜及夜间照明,室内行走路线及卫生间有防跌倒防滑措施;(2)幼儿、老年人的家庭安全措施、急救常识;(3)高龄、残疾、瘫痪病人生活用床、便器、洗浴设施、餐具、出行轮椅,要求尽量作到安全、方便、舒适;(4)室外噪音尽量控制在白天60-80dB,夜间50-60Db;(5)与社区网络保持联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tbb90nm0f00kc5204u903ypi6bk8900iz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