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C;HCl+NaHCO3=NaCl+H2O+CO2↑;②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ACBE;
(2)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的实验步骤是:2.向食用碱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振荡,有气泡生成,除去食用碱中碳酸钠;3.再向剩余的溶液中滴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食用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故答案为:2.向食用碱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振荡,有气泡生成,除去食用碱中碳酸钠;3.再向剩余的溶液中滴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食用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鉴别、实验设计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要对实验设计题加深理解,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34.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3)根据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的现象进行分析;
(4)根据A装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锥形瓶;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所以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3)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的现象,所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4)A装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应选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所以用装置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防止溅落
第46页(共50页)
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3)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4)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35.
【分析】(1)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澄清石灰水。
【解答】解:(1)a是分液漏斗;
(2)高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应选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
2H2O+O2↑;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所选装置为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打,能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澄清石灰水。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A;2H2O2灰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以及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
第47页(共50页)
2H2O+O2↑;(3)BD;澄清石
36.
【分析】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要图B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氢气;往图C中的试管通入CO2,当出现红色恰好消失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若使塑料软瓶恢复原状,可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过量的稀酸,充分反应即可,反应完成后瓶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盐酸或硫酸钠和硫酸。 【解答】解:(1)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锥形瓶;CaCO3+2HCl=CaCl2+H2O+CO2↑; (2)若要图B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氢气,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答案为:c;
(3)往图C中的试管通入CO2,当出现红色恰好消失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故答案为:红色恰好消失;
(4)若使塑料软瓶恢复原状,可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过量的稀酸,充分反应即可,反应完成后瓶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盐酸或硫酸钠和硫酸故答案为:盐酸或硫酸;NaCl和HCl(或Na2SO4和H2SO4);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酸的性质等,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循环。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37.
【分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3)根据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硫;
(2)图2中会发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了二氧化
第48页(共50页)
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故填:密度比空气大;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38.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是集气瓶,b是长颈漏斗;故填:集气瓶;长颈漏斗; (2)装置A可以通过上下移动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装置C的瓶内充满空气,正放在桌面收集O2,则气体应从长管进入;故填:A;Y;
(3)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加热、隔绝氧气;故答案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加热、隔绝氧气。
【点评】本考点是用白磷和红磷探究燃烧的条件,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39.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图1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用烧杯将蜡烛罩住,使烧杯内的氧气减少,隔绝氧气灭火。
故答案为: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需要
第49页(共50页)
注意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这点是一个经常错的地方。 40.
【分析】【实验探究】(1)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分析回答; (4)根据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分析回答; 【拓展】根据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分析回答。
【解答】解:【实验探究】(1)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水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3)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4)由于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在瞬间就完成了,易发生爆炸。
故答为:【实验探究】(1)能燃烧,不能燃烧; (3)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4)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集气瓶的上部;
【拓展】“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爆炸的条件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本题。
第50页(共50页)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