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顾琦峰
(海盐第二高级中学 嘉兴海盐 314300)
概要:课堂提问是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桥梁。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化学问题,为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必须让学生面临一种真实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要尽量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能触摸到这些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质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本文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从设计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开放性、设计问题的层次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化学课堂上问题设计的策略。具体做法是:可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当今热点,设计问题情境,利用化学故事,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好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设好问题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 新课程 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化学问题,为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让学生面临一种真实的、新颖的问题情境。教育学家都强调“设疑”的作用,孔子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观点,并指出使学生达到“悱、发”状态的措施是以疑问激发思考。要尽量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能触摸到这些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质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如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的设计化学问题,这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由于深化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如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还有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以下是本人在化学课堂上问题设计的几点心得。 1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问题设计时要求将化学问题贴近现实,激发学生化学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
1
的经验出发,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1.1 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营造学习氛围
如果用化学课本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又或者在一件极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提炼出化学的知识,那化学与学生就显得亲切,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更愿意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时,我引用了“龋齿”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创设了如下的一个情境:20世纪50年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氟化物具有防治龋齿的作用。龋齿可能是食物在口腔细菌和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有机酸穿透牙釉质表面,使牙齿表面的矿物质——羟基磷灰石溶解造成的。由于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膜菌斑。吃糖过多导致龋齿。饮用水、食物和牙膏中的氟离子会和羟基磷灰石发生反应生成更难溶的氟磷灰石,它比羟基磷灰石更能抵抗酸的侵蚀,使人们的牙齿更健康。
针对这段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
1、当糖黏在牙齿上之后,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乳酸,请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分析其中的原因。
2、含氟的牙膏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防治龋齿,请解释其原理,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龋齿是青春期的学生都苦恼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高涨。由此推及,一旦学生学习到得化学知识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或者日常生活中有用到的,学生总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会使得课堂活泼生动,学生眼前一亮,思维跟着活跃起来。
1.2 利用当今热点,设计问题情境
如今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学生非常关心社会热点,如能在化学课堂上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并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例如在“苯的性质的探究”一课中,创设了如下的一个情境: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后松花江水环境污染的问题。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和哈尔滨居民停水近一个月,江口水样出现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硝基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都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29.1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引起了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处理事故时,有人提出用点火焚烧的办法清除泄漏物,但是苯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黑烟扩大了污染,所以未被采纳。
针对材料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
1、局部地区由于苯浮在水面上造成了鱼类死亡,说明了苯的哪些物理性质?(从密度、
1
溶解性、毒性的角度分析)
2、什么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与含碳量有什么关系?写出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硝基苯是如何生成的?
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仅了解国家大事,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化学知识,看透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的实践作用,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3 利用化学故事,设计问题情境
在浩瀚的化学史中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数不胜数,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故事创设问题,效果应该不错。
【案例3】苯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究 情境创设 苯是在1825年有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1834年由德国化学家米希尔命名为苯。法国科学家日拉尔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然而如此不饱和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当时难倒了很多科学家!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此吃不香睡不着,1865年在他十分疲劳时打瞌睡,突然眼前出现了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他猛然醒来,终于提出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1866年凯库勒画出了一个单双键交替结合的苯的空间结构模型,与现代结构式基本等价。 问题设计 1. 根据苯分子式的不饱和程度,写出苯可能的结构简式?若只有双键可能的结构是?若只有三键可能的结构是? 2. 按照凯库勒的环状结构,请同学画出苯的结构。
问题这样设计之后,把原本枯燥的化学原理溶解平衡的移动、苯的结构等知识一下让学
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迫切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顺理成章的把知识引出并解决。这样的案例还有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情境: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豆浆点卤制豆腐等。又如,在讲《乙酸的性质》的教学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来解释酯化反应。 2
创设好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开放型问题是指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解
决开放型的化学问题,一方面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产生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有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开放性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精神。这样的问题,适合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或者独立思考,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问题 分析 参考答案 1
【案例5】用实验方法验证醋酸是弱酸。 本题可以从醋酸的电离平衡或从其盐溶液的水解平衡出发与盐酸强酸比较考虑溶1. 测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若PH大于1则是弱酸。 2. 测1mol/L的醋酸钠溶液的PH值,若PH大于7则是弱酸。 3. 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比较。 液的PH值等。培4. 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与足量的锌粒反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产生氢气的快慢程度。 5. 等体积,等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与足量的锌粒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程度。 6. 在盐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测PH值是否变化。 …… 【案例6】有机合成中引入羟基官能团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有机合成时注重官能团的产生、消除和演变,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1. 烯烃与水的加成反应。 2. 醛类、酮类的加成反应。 3.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4. 酯类物质的水解反应。 5. 醛类物质的氧化反应。 …… 这两个问题为每一位同学都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想到一两个答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为善于思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进行激励的讨论和辩论,相互补充最后提出了12种方法来证明醋酸的弱酸性。像这种开放型的问题和素材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 3 创设好问题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讲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我们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学到的化学知识出发,来设计化学问题。另外,又要考虑到问题解决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挑战”和“障碍”。具有一定的思维的容量和强度才是最适合的问题。因此,当碰到比较难以下手的问题时,我们要把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一个小问题,问题和问题之间有一定层次,并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最基本的已有知识入手,再加大思维难度,最好让学生解决一两个问题之后,自然想到下一个问题的提出。 【案例7】乙酸的性质探究中采用问题连续启发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 1.根据乙酸的电离方程式说明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 问题类型 了解型 设计意图 在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2.如何应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 理解型 让学生知道通过一般规律和特殊个例的关系,根据酸的通性设计实验,学 1
生可以讨论出很多的方案,教师给以评价,引导学生完成乙酸和石蕊试剂反应的实验 3.如何证明乙酸酸性的强弱呢? 综合型 学生探究乙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实验,并得出结论。 4.乙醇和水都能与钠反应,乙酸可以吗? 应用型 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化学性质看有机物质的结构,寻找有机物中相同的基团。 5.从结构上比较乙酸与钠反应为什么要更加剧烈? 分析型 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入手分析,体会有机学习的特点。 教师应对学生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即提出的问题应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上几个问题的提出,难度逐渐增大,由浅入深,由难到易,从了解识记型到理解、综合、应用、分析要求逐渐加深。从现象到本质,从性质到结构。
除了考虑以上的几点之外,还要注意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所提的问题要真实,即能够引起争议的问题,凡不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为假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平时资料的收集、整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总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是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它真正掌握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问题教学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34.【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5.
【3】王祖浩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4】王祖浩 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化学课“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化学教学 2007 .6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