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0年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往往不受后天生活动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2)气质又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3)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敢和果断和性格品质。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虽然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3.简述性格结构特性。

答:(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性格的推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知道了某人具有一个或几个性格特征,人们可以对这个人的其它性格特征作出推断。

(2)性格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性格虽然是完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又不是绝对的。因为:

第一,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成为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行为方式与态度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

第三,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性格完善,在各种场合下表现一致;有的人则性格矛盾,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 (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能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并对其行为作出预测,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与作为态度的理论基础的核心价值也就越稳定。

(4)性格结构的可塑性。尽管性格有其稳定性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变通性。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调整,这种性格调整的变通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

4.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答:(1)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发现人们的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倾或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即稳定性和求实性。(2005年选择题)另外两个维度与内外倾维度相互独立,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他认为可以从内外倾、稳定性和求实性这三个维度来考察性格的差异。根据以上三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八种类型。

(3)他把这三个维度作为坐标而构成立体坐标系,形成性格的三维度量表。根据每个人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性格特征。 5.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

答:(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物质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进行研究,提出了16种因素或根源物质。其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2)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3)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2005年填空题)。表面特质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特质形成,并且不那么稳定和持久。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卡特尔提出的16种根源特质是彼此独立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别。根源特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 6.什么是荣格的内、外倾说。(2001年简答题)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外快的心理,由自己怕活动;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主要由所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支配。

7.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认为人的有一个核心—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按照人认识的方式,可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2005年名词解释)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借考察人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参照倾向,检测出人们的不同类型。 8.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1999年简答题) 答:(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过个案研究,从名人的日记、书信、自传中,分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映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对个体的有动机作用。 (3)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1998年填空题)一般特质是由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不能作为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质;个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个体相互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

(4)奥尔波特进一步将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中心特质是由某些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特质构成的,它是人格物质的核心部分;次要特质是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物质,这些特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面貌。

(5)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质与习惯、态度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习惯与人格特质都对行国有发动和指挥作用,但习惯对行为的影响比人格特质要狭隘得多,局限性也大得多。人格特质是综合大量个别习惯产生的。 9.气质与能力的联系。

答: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它影响 个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并且,特定的气质类型,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另外一种相关能力的发展。 10.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多样性。这一类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如遵守纪律、自律等。第二,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有关的性格特征,如勤劳、认真、疏忽等。第三,与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自尊、自负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觉性、果断性等都属于这类特征。对人们的意志特征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指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体面向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以及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等方面。情绪体验的深刻

或肤浅,情绪激发后能否驾驭都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分化出来的。 (4)性格的认知特征。它指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感知体面向、思维体面向和想象倾向的不同等。 11.简述培因的优势心理机能说。

答: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能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感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其行为易受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意志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12.斯普兰格的文化价值观说。 答: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根据文化社会观点将价值分为六类:理论价值、宗教价值、社会价值、权力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并按某一种价值在人的生活方式上所占的优势,相应地把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一)理论型。以探索事物本质为人的最大价值,能客观、冷静地观察事物,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

(二)宗教型。这种人大多为神秘论者。

(三)社会型。以善于与人交往、帮助别人为最大价值,对增进社会的福利最感兴趣。 (四)权力型。以利用别人、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有强烈的支配感。 (五)经济型。以谋求利益为最大价值,对一切事物都从经济观点出发。

(六)审美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种人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以如何表现所获得的感觉印象,如何使自我获得满足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五、论述题

1、阐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的基本内容。(1998年论述题)

答:(1)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示,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

(2)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弱型)。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强而平衡且灵活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迟钝而不灵活;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3)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的关系:不可遏制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2.论述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此题也可出为“用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解释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2004年论述题)

答: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他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班都拉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班都拉通过社会学习历程来进行价格培养的观念,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身教重于言

教正是这一道理的体现。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003年论述题) 答:(一)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二)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加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性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四)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也只有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包括性格)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五)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受他们已有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老师不应苛求和指责,而要通过暗示、表扬等给予更多的鼓励,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甚至自负的学生,批评时则需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善于捕捉促进其发展的契机,高潮帮助其看到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性格。 (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2010年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资料 

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往往不受后天生活动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性格与气质的联系:(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2)气质又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t5v08j4i568ub00wpj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