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停念头、愿望、理想等。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
(2)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 2.已经确定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也可能动摇? 答: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作出决定过程中,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它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3、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1998年论述题) 答:动机冲突类型可分为三类:
(1)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必须从两者中取一更加高尚的目标。.
(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习不好受到处分。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如既想为社会做好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 解决上述动机冲突,主要看动机冲突的内容是否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问题。从动机冲突内容上看可分为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即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是去看电影还是看小说?这类动机冲突一般来说内心斗争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可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原则性动机冲突,即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既有精彩的电影又有集体劳动,是去看电影还是参加劳动?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加强管理,帮助学生以高级的动机战胜低级的动机,培养他们意志,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
4、简述驱力——诱因理论。
20世纪20年代武得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赫尔认为驱力是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湔力提供动力,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 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为:P=DXH-I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1999年论述题)
答: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行动。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成存在于自己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即推动人从事有预定目的的行为。二是制止,即制止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行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那些由情绪冲动支配的行动,或目的不明确的行动都是缺乏意志的表现,都不能算作意志行为。 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会把他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排除各种对学习行为的干扰。而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禁不住上网打游戏等娱乐的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2)随意志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动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努力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又叫主观困难,它们属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身体上的疾病、消极的情绪、性格上的弱点、知识上的不足,或者遇到了与实现预定目的相反的动机的引诱等。外部因素又叫客观上的困难,它们有的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如气候、自然地理、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的是由社会条件造成的,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人为的障碍或干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比如吃饼干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算意志行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吞咽饼干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吃饼干就是一种意志行动。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2002年简答题)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的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地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各种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好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如学生在
社会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不要越俎代庖。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常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完成; ④每天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第九章 注意 一、填空题
1、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2000年填空题) 3、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兴趣可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4、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二、选择题
1、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集中,这种现像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好)
3、司机一边观察道路情况一边操纵洗车行驶,这属于(注意的分配)(2001年选择题) 4、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分配)
5、最早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的是(布鲁本特) 6、主张过滤器中期选择模型的是(特瑞斯曼) 三、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005年名词解释)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5、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2002年选择题)
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7、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 8、注意转移: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9、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10、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11、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12、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 四、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2002年简答题) 答:注意有3个功能。
(1)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2、简述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000年选择题)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3、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2000年简答题)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具体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质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具体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4、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998年简答题)
答: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说,有利于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2)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完成任务。 (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稳定的注意? 答: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如果允许在l0一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2003年简答题) 要想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必需做到: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兴趣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
7、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1999年简答题)
答: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琴)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