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就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得方式。就是学习者在研究与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得具有个人特色得方式。 雷诺得学习风格特征分类P56图 科尔勒得学习风格模型P57图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得典型方式、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2、反思性与冲动性 3、整体性与系列性
2、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也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急于某种情境得知觉而形成得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得效应。
两类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得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期望变成现实得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得发展模式。
3、学习得联结说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桑代克在她得博士论文《动物得智慧:动物联想过程得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得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得过程:动物得学习就是一个渐进得、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得过程、 学习得实质:就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得联结,即形成S—R得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正强化与负强化 鼓励行为 (强化) 抑制行为 (惩罚) 呈现刺激 正强化(在某一行为正惩罚(在行为之后通过呈现满意得刺后通过烦恼或痛激来加强行为) 苦得刺激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 移去刺激 负强化(通过移去令负惩罚(通过移去人厌恶得刺激来加强令人愉快得刺激行为) 来减少行为) 5、先行组织者 p171 6、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就是指言语信息方面得知识,使用于回答“世界就是什么”得问题。也称狭义得知识。
陈述性知识得表征:概念、命题、语义网络模型、图式与脚本等。
7、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得概念
就是指形成一个新得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得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得特征
1、解决问题就是解决新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得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于当前问题; 3、问题一旦解决,人得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得模式
1、试误说与顿悟说
2、信息加工观(问题空间: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
3、现代认知派(阶段论:表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尝试解答—评价) 一般问题解决过程 (一)理解与表征问题 1、识别有效信息 2、理解信息含义 3、整体表征 4、问题归类
(二)寻求解答策略 1、算法式
2、启发式:手段—目得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三)尝试解答 (四)评价结果
8、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得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9、功能固着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得倾向
10、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得学习策略就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得有效得学习方法;
广义得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得方式、方法、手段,及所制定得计划、设计得方案与所采用得各种认知技能与调控技能。
通常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两个部分。 特点:1、目得性与计划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11、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就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得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得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得社会行为调节机制得过程,即社会规范得内化过程、
品德得发展就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得行为判断准则得过程。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得实质就是个体对社会现实得适应、 品德发展就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得行为判断准则得过程。
1皮亚杰得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得启示。
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得探索事物如何运作得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得内部动机。人们通常就是在自身经验得基础上建构自己得知识,人们需要有亲身探索与经历事物得机会,这种观点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得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得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得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得不断变化。 影响:1、教育要适应儿童得发展;
2、教师要利用学生得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3、注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得个体差异。2?维果茨基得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
育得影响。
1、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得作用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得。
两类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它们分别依赖于生物进化与人类发展得历史。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工具与精神生产工具,后者也即心理工具,就是指人类社会特有得语言与符号,它使人在低级心理机能得基础上上升到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个体得心理发展,就是在特定得社会文化环境得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得过程中,通过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得工具—语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得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得过程、 3、内化说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得到内化得结果。内化就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得过程中,将外部得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得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得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心理机能得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得发展,受社会规律得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瞧,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得工具—-语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得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得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就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得结果、
3埃里克森得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小学教育得影响。
对中小学教育得影响:
其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得发展任务及所需要得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得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得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得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就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得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得环境,帮助她们解决所面临得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得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瞧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她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她们、
4加德纳得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得启示。
加德纳得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比IQ富有更深得内涵、在传统得心理测量学中,用IQ分数将智力定义为一个单一得实体、而加德纳则把智力瞧做由多种成分构成,她试图以一种更为宽泛得方式来定义与心理测量学意义不同得智力。她认为,“智能就是在特定得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得能力。\
人得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得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得解决问题得方法,都有其自身得符号系统。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得组合方式就是多种多样得,有得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就是天才,而其余方面却就是蠢才,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她所拥有得
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
(1)语言智力:指处理词与语言得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能说会道、妙笔生花就是语言智力高得表现。作家、演说家就是语言智力高得人、
(2)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学与逻辑推理得能力以及科学分析得能力。数学家得逻辑-数学智力很高。
(3)视觉-空间智力: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得模式并能够运用与操作该模式得能力。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大多视觉-空间智力发达。
(4)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与旋律得能力。加德纳认为这种能力多系天赋。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得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得能力。出色得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得身体—动觉能力特别强。
(6)人际智力:就就是理解她人得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得人际智力很高。
(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指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得能力、善于了解自己得内心感受,进行自我内省。
(8)关于自然得智力,即识别自然界中得模式得能力。
5教师应具备怎样得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师得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得能力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6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得异同。
7比较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与斯金纳得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8比较奥苏伯尔得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布鲁纳得发现学习理论 9简述加涅得五种学习结果及智慧技能得四个层级。
加涅将人类得学习分成五类:言语学习、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与态度。 加涅强调,这五种不同类型得学习所适用得教学方法就是不同得。
加涅将智慧技能分成由简单到复杂得四个层级。最简单得智慧技能就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得能力;较高一级得智慧技能就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得共同得本质特征得认识,因而有对事物进行分类得能力;再高一级得就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得行为时,便就是人按规则办事,这就是技能得本质;最高级得智慧技能就是高级规则,它就是由许多简单规则构成得、
加涅认为,高级规则得学习以简单规则得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得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
10罗杰斯得以学生为中心得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11不同得归因对学生得学习有何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得归因?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得得海德(F。Heider,1958),她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得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得途径就就是了解人们行为得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她认为,人行为得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体内部。她将别人得影响、奖励、运气与工作难易等称为外部原因。如果把行为得原因归于外部环境,那么个人对行为得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她将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与努力等成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得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应当对行为结果负责。
罗特(J、B。Rotter,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
内控型得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得环境,不论成功还就是失败,都就是由于自己得能力与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得;外控型得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得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她人得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在海德与罗特研究得基础上,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得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结果得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性归因、 1、根据学生得自我归因可以预测此后得学习动机; 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就是很重要得; 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4、教师得反馈就是影响学生归因得重要因素。
12影响知识理解得因素有哪些?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得内容 2、学习材料得形式
3、教师言语得提示与指导 (二)主观因素
1、原有得知识背景与认知结构得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 2、学生得能力水平
3、主动理解得意识(心向)与方法(策略)
13影响学习迁移得因素。
1、学习材料得特点 2、经验得概括程度 3、对学习情境得理解 4、学习得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得特点 6、学习策略得水平
14简述加里贝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得五阶段理论、
心智技能得形成过程
(一)加里贝林得活动内化理论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得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得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5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
1、问题得刺激情境 2、功能固着 3、反应定势 4、酝酿效应
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鼓励质疑
2、设置难度适当得问题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得习惯 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得假设及其步骤 7、及时反馈
16简述迈克卡(Mckeachie)得学习策略得具体内容、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