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超细钴粉》编制说明
一、 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
本标准的制订任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中色协综字[2007]237号文件《关于下达2007年第二批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计划编号20079048-T-610,项目序号12。本标准由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计划2009年12月完成。 二、编制背景及意义
钴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应用于硬质合金、金刚石工具、高温合金、磁性材料等冶金产品,也可用于可充电电池、工业爆破剂、火箭燃料和医药等化学制品。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钴粉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超细晶粒硬质合金领域,不仅对钴粉的化学成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钴粉物理性能如费氏粒度、激光粒度、晶体形貌等也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国内尚无超细钴粉相关标准,市场产品质量又普遍存在Fsss粒度大、粒度分布宽等问题,因此制定超细钴粉国家标准,规范超细钴粉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制定《超细钴粉》国家标准,将国内超细钴粉的生产按规格及等级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制定不同的标准;利用国内钴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根据各地钴资源的具体特点,通过有效的生产过程控制均可达到标准中要求的等级范围和规格要求,既可满足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需求的顾客对产品的要求。 三、 工作内容
1.2007年,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公司近5年来超细钴粉的生产状况以及下游客户对我公司产品质量的要求,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制定《超细钴粉》国家标准的申请并得到认可,同年接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下发的《超细钴粉》国家标准制定任务。
2.2007年,成立《超细钴粉》国家标准编制小组并提交“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任务书”,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3.2008年1月-5月,调研国内硬质合金、催化剂行业对超细钴粉的市场需求及生产状况,以及目前国内在硬质合金、催化剂等行业对超细钴粉需求的变化, 确定制订标准的具体内容,并拟定制订方案。
4.2008年6月-8月,标准编制小组提出标准草案。
5.2008年9月,组织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及生产车间对标准草案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6.2008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生产车间对修改后的标准草案进行二次评审。
7.2008年12月,标准编制小组形成征求意见稿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8.2009年1月-2月,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预审稿参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预评审。 四、 项目组成员及其主要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有:闫忠强、金丽红、林秀英、张明兰、王红忠。具体工作如下:
——闫忠强为该项目主管,对整个项目全面管理及组织实施。
——金丽红为该项目负责人,协同闫忠强负责确定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把关并组织实施,组织兰州金川金属材料公司技术人员对国内超细钴粉的市场需求及生产状况、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超细钴粉生产情况起草标准文本,并参与标准的验证工作,及对送审稿进行审核把关。
——王红忠、张明兰协助金丽红确定标准中化学及物理指标及含量范围。 ——林秀英负责评审实施方案、推动项目的实施、控制项目进度,解决标准起草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协调内外部工作联系,审查标准文本内容及格式,组织标准审定,对技术性内容审核把关。
——张明兰负责组织产品生产及产品与标准符合性的验证。
五、主要技术内容
1.确定了标准的内容及使用范围。
2.确定标准的等级和规格:标准中主要元素钴的含量范围根据不同的品级确定不同的范围要求:A类Co≥99.9%;B类Co≥99.7%;C类Co≥99.5%。
2.根据物理性能的不同将超细钴粉分为4种牌号,分别是:CoF-1、CoF-2、CoF-3、CoF-4。
3.制定化学元素和物理指标的检验方法:镍、铜、铁、铅、锌、钙、镁、钠、锰、硅、铝、镉、碳、硫依据YS/T 281、YS/T256、YS/T633中相关检测方法进行。
4.氧的检测按照GB/T 14265《金属材料中氢、氧、氮、碳、硫分析方法通则》的规定进行。
5.松比、费氏、激光粒度及形貌按照GB/T 1479、GB/T3249、GB/T 19077.1、JY/T 010中的规定进行测定。
6.对产品的包装、重量、标识、储存及运输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五、标准水平
1.经过制订的超细钴粉标准,其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可同时满足硬质合金行业及催化剂行业对超细钴粉产品的需求;也可以指导国内超细钴粉生产厂家依据标准生产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产品。
2.通过标准的制定,细化了产品的品级,并根据不同行业及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要求的产品,有利于下游厂家对超细钴粉质量的需求,同时也可为钴粉生产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此标准的制订,对国内超细钴粉行业的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超细钴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本标准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也不与其他标准相冲突。
七、 标准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