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想、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三品的品名“大乘正宗”就说明了此经的重要性,档次是大乘佛法,级别是正宗佛法。所以学佛念经应该认得此“经”是正宗的大乘佛法。此品,佛祖告诉我们一个常识: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管理学上有一句经典:阻碍我们事业发展的是我们认为的却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只所以做错事,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所以裹足不前,是因为我们受自己的认识所困。我们通过视觉、感觉、嗅觉等来感知事物学习知识,我们只了解到了事物外在的属性,却无法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事物的真像。如何认识事物是我们一直所努力的。人类最大的不幸是我们不能通过基因遗传我们的科学与认知给下一代,新生的人还是必须从一加一开始学习,用眼睛观察世界分辨颜色,用手去感知物体知道软硬与温度,用鼻子闻到气味知道香与臭,用舌头识别味道知道苦与甜。我们的思想被我们的这些认知所禁锢,看到问题还是用现有的认知水

平来分析并做出判断,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是幸运。这就是“自以为是”。人类的这种发展模式,从前后看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从上下看是一个“圆”,其实我们在划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起点就是终点,生死轮回,无穷无尽。

如来佛祖将教会我们超越自我的认识,看到事物真性,恢复我们本有的自性,摆脱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闻到的禁锢,让我们回到清静无为的状态。这是一个艰苦的修行,是与自我对抗的过程,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昨天我看了林毅夫的访谈节目,让我一下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帝造人时,为什么没有把人类已有的科学与认知用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那是因为他想让我们的下一代用婴儿般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不受现有科学与认知的约束与阻碍。多么伟大的设计呀,可是,人类的现代教育却让我们一代代的接受着现有的科学与认知,使我们的思维总是无法突破,让我们总是循着前人的足迹在走,根本就摆脱不了自我的约束,无法冲破自建的窂笼,放眼宇宙,人类真是“作茧自缚”者。现代教育是教育精英为目标,一切世俗的观念都来自现代教育。 佛祖看到了世俗教育带来的恶果,也看到现代人受世俗观念的诱惑与压迫的痛苦,他想超度世人,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世人看清这个世界,认识物质,认世人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属于分析问题的一部分。也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中国圣贤孔子也是最讨厌“说教”,他倡导“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这一节其实就是《金刚经》的认识论,就是佛家教弟子们如何认识世界的。

还是回到佛祖回答须菩提的问题上来。佛祖告诉须菩提说:各位菩萨,应照我如下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那就可以常住菩提心了。降伏其心的办法就是要离四相,若要离四相,就应该分别一切相。现在我把众生的相统起来说有十种。什么是四相,我们后面说,总之就是了约束与阻碍我们思维发展的现有认知。在说四相之前,佛祖要先和大家讲明现有世界一切的事物是什么,他用归纳法,将我们所能看到的想到的,总是存在于我们思维中我们所能认知的一切归为十类,让我们看清我们大脑中所存储的东西。这是入世的第一步,也是出世的开始。世俗的欲望与观念,压得我们痛苦不堪,如保摆脱痛苦,就是要脱离世俗的欲望与观念的束缚,如何脱离,第一步就是认知这些欲望(物质与精神)与观念。

十相第一相,如卵生:卵唯相生,指鱼鸟蛇等类。第二相,如胎生:胎因情有,指人畜龙仙等类。第三相,如湿生:湿以合感,指水中鳞介,含蠢蠕动之类。第四相,台化生:化以离应,指纹蝇转脱飞行之类。第五相,如有色:指休咎精明之类。第六相,如无色:指空散消沉之类。第七相,如有想:指神鬼精明之类。第八相,如无想: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第九想,如非有想:指冬虫夏草之类。第十相,如非无想:指螟蛉土袅之类。以上十种归类,包括了物质世界与精神(意识)世界所有的内容,一切我们大脑里所能拥有的,也就是我们现有的科学与认知。

佛祖如来接着讲道:以上十种的众生妄念心,皆非菩萨的真心。如来我要统统灭其业障(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六道是精神状态,是心的境界),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我虽然如此灭度,但无数的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国为众生与菩萨一样具有菩提心,现在灭其妄念心而度归清净,原来就是还其所本有。自性自度,非我如来度之,方能使别有所得。

世间的一切的妄念心(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都不是菩萨的正确思想。人的“意识”是前五识的总管。如果说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只是对色声香味触加以分别,那么“意识”就是对色声香味触的喜好加以判断和裁定(事物的外在属性)。所以一切妄念产生于“意识”。因此说,人对物质(物俗)与精神(情俗)享受的追求是贪欲之心,是妄念。如何有正确的意识,如何正确的认知世界,什么是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呢?首先要破除我们现有的意识与认知,放空大脑,才能有正确的意识与认知进入我们的思维。所以佛祖先要灭了我们的妄念,也就是妨碍我们修行正果的罪业。修行正果,我的理解就是获得正确的思想,让自己充满正能量(小乘佛法),正确的认知世界(中乘佛法),依宇宙间的自然规律行事(大乘佛法,正宗佛法)。按现代的说话说法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们常听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是因为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灭”,就是灭此妄想,“度”,

就是复此觉性。如果将佛性降低为人性,我们可以理解,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只有放在现实生活与具体事物才能体现,人性即不本善也不本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说法,但佛法更上一层,是超越现有哲学范畴的宇宙观,佛法不讲善与恶,一切人为的概念都不能解释佛理。自然规律的最好表现是大自然中的生物界,狮子吃羚羊,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人类之间的争斗也只是人的自然属性中野蛮性的表现,文明的作用就是让人类的这种野蛮性降到最低点。而佛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她的重要作用就是降低人类自然属性中的野蛮性。这里的人类文明,不是人类文化,而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佛祖就要让我们恢复此本性。

为什么佛祖说,他度了众人,却没有人可度,我只是恢复了人的本性,只有报着这样的想法,修行的人才能有所得,其实这是佛祖让世人不要迷恋他,甚至忘却他,不要住了“佛相”,不要受了他的影响而妨碍了自己的修行,不是佛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还破除一切思想的约束,找到自己的本性(人性)。佛祖只是引路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法如渡江的竹筏,江已渡,筏可弃,不可留恋竹筏,筏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佛祖说,世间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无余,就是不留一丝一毫妄相。涅槃,就是觉性,本来无生无灭,无失无得,万物皆空。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本无可灭,本有可度”的意思,举一个例子,譬如有人患了眼疾,经医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想、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t0xj995q73ef8k93tp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