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永华《运营元素》—运营者琐记序言
写一篇文章容易,写份报告也简单,但如果要做一本书,就会发现着实不容易。我最初的打算是将2018年公号(博客)里的内容,整理一番,放在公号里供运营同行们取用。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运营手记,已经很随意了,如果再随意的按照发表时间整理出来,系统性就会大打折扣。碎片化学习与思考,对我个人有帮助,但对局部公号的读者而言,只能是好像在学习的状态,对其职业并不会带来太大帮助。所有的学习正常来讲应该是系统的,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系统的呈现又是更深层次的思考。虽然只是玩票,但还是得专业一点,但愿读者不会失望。
2018年零零碎碎的写了很多,回头一看,这一年写的仍然是运营,只不过运营管理更多一些。我个人更倾向于将这本书定为《运营元素》。所谓元素,是我在每天在工作中看到,想到,思考到的,这些工作包括出差,上下班的路上,乃至看电影电视,阅读中所得到的感悟,内容支离破碎,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本身就是个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的人,这是我一个朋友说的,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我知道这不好,但这是我的习惯。尤其是作为一个运营人,你得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对身边人与事的敏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悟性,悟性这件事,运营这份职业是一定要有的,没有悟性的运营,只是小成,不会大成,当然,大与小,都是见识与格局的结论。
谈到运营谈到电商,我们总会说,这是一门“钱货人”的生意。但“钱货人”三字就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
比如讲到“人”,大致来讲,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你产品的受众、消费者,另一类则是你的员工,你的团队。你得学会内外兼顾。但大部分的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到业
绩层面,殊不知,你所有的业绩是来自于员工,员工才是业绩的真正创造者,员工没有业绩,你是不可能有业绩的。经营员工是一门大学问,这学问细而杂,你把员工经营好了,你的业绩绝对不会太难看。我们总是惊叹优秀企业的优秀业绩,我们在这几年一谈到业绩,我们会提到华为。但是,华为的业绩只是结果,这个过程却往往很难呈现给外界。这需要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琢磨。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后都是对“人”的经营,尤其是团队的潜能!
比如讲到“货”,通常大家所提到的“产品”就是指各电商平台上所呈现出来的货物,但这并不能完全的代表“货”这个概念,如果现在是一家电商产业孵化园,一座商场,一家宾馆,那它对运营者而言是不是也是一个“产品”的概念?要想具备大运营概念,首先得有大产品概念,产品毕竟是运营的武器与载体,有了这个,所有的运营手法与套路在笔者看来都是一通百通的。故《运营元素》这本书还是从产品谈起,让大家有一个基本的产品概念,当然,我不会大谈特谈产品的开发,我说过,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2018年,这一年我对产品的观点或许并不全面,但仅限于2018年,如果还有其他补充或者系统性的讲授产品,那是另外一本书的事情。其实讲到产品研发,大家可以入手360董事长周鸿祎的《极致产品》这本书,这是国内目前在我看来相对系统和有实战性的讲授产品的一本书。
建立相对完善的大产品观以后,大运营概念的建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时候你会发现,运营变得简单起来。任何项目都有相应的运营关键词,只要您能抓住“运营关键词”,深入布局,步步谋划,您所负责的运营项目结果就不会太差。如果有偏差,可能是恪守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或者说被一些“概念”的东西所误导。在这个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新名词,新概念会不断涌现,接下里还会有很多,但一定记住,所有的概念在运营实践中并不会也不能指导您的实际工作,您需要的是思考概念的“适用性”,并实践验证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正确性。适用与正确与否,时间会告诉你答案,尤其是实践的结果会告诉你答案。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千万别被概念误导,要学会抛弃概念化生存。“权威”一方面用来尊重,另一方面用来挑战!实践总是先于理论出现的,而“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比如讲到“钱”。我们往往只关注业绩所带来的利润,这是普通运营管理者的通常做法。当一帮纯粹的电商总监坐到一起往往聊到的就是,今年营业额是多少?有多少利润,是否已经是类目的TOP?比的是营业额的规模,似乎规模越大,对方的电商就做的越好?但我想说,这还不够全面。当你某一天做到总经理,你会发现您所思考的,只是明面上的业绩,您不知道这业绩的背后得投入多少?对企业来讲,我们还考虑到资金的利用率与周转率。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您得深刻读懂“运营”二字。如何将资金的利用率和周转率拉升,提升其效率,是摆在所有运营管理者面前最大的课题。
当然讲到大运营观念,过去一年里,我可能并没有现成的一些案例交给你,供您去参考,却也断断续续的写了一些小章节,比如参与大型电商活动是注意点,看似是一次活动,但事实上,活动只是表象,背后是对平台规则和类目小二的“利益”运营,您得跳出活动去思考人性。还比如一把智能锁的销售,你不能眼睛一直盯着智能锁这个行业,你还得“跨界”学习,看看别的行业是怎么干的?别的公司是怎么想的?谈到人性就得谈到用户,用户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有的外在动作都是在支撑内心,就像我们讲缺乏什么便炫耀什么是一个道理。
既然选择了运营这份职业,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明白一件事。你所有的运营行为与动作,一方面跟人性贴近,一方面与大环境相关,也就是与我们的经济相关。在2018年的公号里,有好几篇都在关注经济。因为我发现,随着对运营实践、思考,尤其是在运营管理上,懂得越多,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一切皆运营”,我们今天所有的运营动作都是在一个大的环境里面进行。你不能抛却经济本身去谈运营,只有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及运行状态,你才能很好的去决策并调整你的运营思路。当然,我通常的看法是,“生意不好做”这个锅不能摔给“经
济不好”,让“经济不好”来背。用商鞅在大盘灭国棋里面说的话就是“但有高位,岂无实地”。一切考验的还是你的眼光,见识,格局。你能做多大“局”,就能获多大“果”。这一点,我会在2018年我所关注的一些知名及优秀公司的言论做法及动态里跟大家去分享,这是一个大的运营管理概念,从小店铺,单个类目,到一家公司的资金、团队的运作。
这两年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一线,到后来的运营总,然后趋于运营管理到一家公司的运作,更多的心思放在运营管理这个层面,运营管理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简单,你得对外有形象,对上有业绩,对下有成长。它也并不是你简单的看几本书就能学会,一切都是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并不断去验证。我很少阅读管理类的书籍,管理与运营一样,是个动态概念,它有着独特的适用性。换句话说,个案情况比较多,但复制性不强,只能用于参考。我不是不推荐大家去阅读管理类的书籍,好的书籍还是可以去阅读去汲取里面的养分,比如《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它里面有一些东西是切实的能帮助我们成功,如果您想在运营管理上有所突破和长进的话。因由工作重心的变化,我写了许许多多运营管理的内容,这是我的成长,我也希望你能感受的到。我断断续续写下这些片段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管理无非就是帮助员工成长,我恪守最基本的,公司成长,员工成长以及自我的成长。这也算是对内的运营,重点是团队的运营,这些都要靠经验,实践和感悟。
在最后一个章节,同样是讲述运营。正如本书的副标题“运营者琐记”,街头的小店要有运营概念,商超要有运营概念,产品不需要讲,产业园区需要运营,而我们个人的成长,也是也是你努力运营的结果。你今天所享受的一切,得到的一切,皆来自于很久之前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我们也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份子。我们努力向上,也无非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的更好一些。
就在我整理这本书的这段日子里,我总是在飞机上往返于北方和南方之间,我去过内蒙,山西,甘肃,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老板,政府官员,我给他们讲课做顾客,我发现就是今天,
在中国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东到西的信息时间差仍然存在。这令我想到一本书,这本书写于12年前——《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作者为托马斯·弗里德曼。我算是第一批的读者之一,我甚至买过两本,第一本在被人借走阅读之后一直未归还,然后我就重新买了一本。在书中,弗里德曼写到: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然后12年过去了,你会发现,从全球趋势来看,世界变平了,但从局部来看,你会发现,尽管有互联网的庇佑,事实上,信息差仍然存在。正如一句话所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的还不够均匀。
运营的风总是从南吹到北,吹到中再吹到西,而离南方越远,这种时间差也会越远。我的总体感觉是,从江浙沪到湖北,可能有5年的时间差,再往西,可能还有7年。信息距离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让当地人在认知上有任何改变。信息本身是没有时间差的,因为互联网提供了便捷,但人的认知和深刻的领悟让信息的时间差无形当中存在,这就造成了运营玩法上的滞后性。
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必须快速的将这本书整理完成,至少在信息的时间差上弥补从东到西的距离,也算是本书的一个小小心愿。无论怎么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运营人而言,我们都只是一枚孜孜不倦学习的运营。希望我2018年所写下的这些内容,对你的成长进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