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方式 直接被吸收的物质: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经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消化系统 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作用:分泌消化液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通过乳化作用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消化。) 3、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1)最长,一般5----6米长; (2)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有各种消化液,含消化液的种类最多,含量也最多。
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大多数经血液汇集到肝脏。(肝脏可以将暂时不要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以备需要时利用。肝脏还可以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4、食物的消化(三种物质消化曲线图P31)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 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被消化的物质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消化场所 口腔、小肠 胃、小肠 小肠 消化液 唾液、肠液、胰液 胃液、胰液、肠液 胆汁、肠液、胰液 消化的最终产物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物质)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 生素。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环)吸收; 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被吸收后,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全面”:摄取的营养素(六大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要齐全:“平衡”: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平衡膳食宝塔”从塔基到塔顶依次是谷类、蔬菜和水果类、鱼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类、豆奶类、油脂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1)按“平衡膳食宝塔”进食;(2)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3)早中晚摄入能量分别占30%、40%、30%。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十条基本原则见课本P33 4、食用蔬菜水果:用清水浸泡、冲洗,也可以削去外皮。买肉要看肉是否是检疫合格的。厨房和炊具经常保持干净,才不会污染食品。判断食品是否过期要看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5、购买包装食品时,要关注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厂址等。 6、在我国,将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 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2、呼吸道是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3、呼吸道的作用: (1)保证气体流通:有骨及软骨作支架。 (2)对空气进行处理,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尽量确保环境空气的新鲜、清洁):鼻内生有鼻毛----清洁空气;鼻腔内有黏膜,可分泌黏液-----清洁和湿润空气;气管壁内有纤毛及腺细胞(痰的形成: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有纤毛,能不停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湿润,并能抵抗细菌、病毒等物质。)鼻腔内的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4、哮喘:支气管类疾病。常因吸入花粉、灰尘、兽毛等引起。患哮喘时,由于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变窄,病人表现出呼吸困难。 5、肺炎: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表现出发烧、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 6、尘肺:长期在粉尘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易患的一种职业病。患者后期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无较好的治疗。 7、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食物和气体都要经过咽,通过咽后,食物进入食道,气体进入喉。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使气流畅通无阻。(边吃边笑时,会厌软骨抬起,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严重时使人致死。) 8、声音的发声部位:喉部的声带震动所出。、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发生气体交换的场所。 位置: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两叶,右肺三叶。一分钟呼吸16次。 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胸围差: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与尽力呼气终了时胸围长度之差。 测量胸围差时,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在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在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同一位置测量,测量三次,并算出平均值。 3、人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 4、 体内气体的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2)气体交换过程:a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b呼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5、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后被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 吸气 呼气 肋间肌肉和膈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上向外 向下向里 胸廓 扩大 缩小 膈顶部 向下 向上 肺 扩张 缩小 肺内气压 减小 扩大 气体 进入 排出
6、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循环系统:血液、血管和心脏。功能: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肺部的氧,迅速运往全身各处,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
2、 血浆: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无机盐等构成,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 血液的成分 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 种类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特点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最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功能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止血和加速凝血 病症 贫血 发炎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种类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功能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血流速度最慢 2、 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3、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构成
有四个腔:右心房 连接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 连接肺静脉
右心室 连接肺动脉 左心室 连接主动脉,壁最厚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血液流向:心房 心室 动脉
2、心脏工作情况:①心房收缩,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②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经动脉流向全身;③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流回心脏。
分布 较深 结构特点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3、血液循环:(哈维发现)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支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含氧高,血鲜红)变静脉血(含氧低,色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动脉血。 注:肺动脉中流的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动脉血。 4、冠脉循环是指血液有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流向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由心房的循环。作用:给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和运走废物 5、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平均是75次/分钟(60—100次/分之间),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 6、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正常值:收缩压12~18.7千帕(140-90毫米汞柱),舒张压8~12千帕(90-60毫米汞柱)。异常症:血压高于18.7/12千帕为高血压;血压持续低于12/6.7千帕为低血压。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发现人: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 2、ABO血型系统有A、B、AB、O四种血性。 3、输血原则: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课本P70表3输血关系表) 4、异型输血: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 血型的人。除可以输入O型血外。还可以接受少量的A或B型血。 5、成年人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一次失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险。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6、成分输血①原则“缺什么补什么”; ②意义: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避免大量的血液浪费;③实例:贫血-输入红细胞,烧伤病人-输入血浆,出血性病人-输入血小板。 7、无偿献血制度: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1)人体废物的来源:细胞代谢产生 2)废物排出①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②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3)排泄途径 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 肾脏:形成尿液
泌尿系统 输尿管:输送尿液
的组成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3、 肾单位:1)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结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4、肾脏中的两条路径(1)血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
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肾静脉 (2)尿路:肾小囊→肾小管→收集管 5、尿的形成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
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中,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6、尿的排出途径: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7、排尿的意义(1)排出废物(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8、人工肾脏:根据肾脏的工作原理制成,可以模拟肾脏的工作,过滤人的血液,进行血液透析。肾脏功能衰竭的人可以使用人工肾脏。
半透膜的作用:血液中的废物通过半透膜渗透到膜外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还向血液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物质。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的结构和功能
⑴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⑵瞳孔:光线的通道,可控制光线进入的多少(亮处-瞳孔小,暗处-瞳孔大); ⑶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⑷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近处-曲度变大,远处-曲度变小); ⑸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⑹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⑺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相当于相机的“暗室”;
⑻视网膜:含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是眼球的成像场所,相当于相机的“胶卷”; ⑼视神经:传到图像信息;
⑽玻璃体: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大脑一定区域(形成视觉的场所)→形成视觉。
3、近视眼①原因: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②矫正:可配戴凹透镜()。③预防: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4、耳的结构和功能
(1)外耳包括耳郭(收集声波)和外耳道(传导声波)。
(2)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组成。
(3)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半规管和前庭能感受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的位置)、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组成。
(4)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骨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感受声音信息)→耳蜗→听觉神经→大脑一定区域(形成听觉的场所)→形成听觉。
5、其他感觉器官:鼻腔上端的鼻黏膜能感受气味。舌上表皮及两侧的突起能辨别的味道是酸甜苦咸。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压等刺激。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