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得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得总纲领, 四诊所获得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得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得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以八纲为审证治病之法,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里具有相对性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得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得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得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皮毛 正气 侵入机体等邪气 得初期 抗邪于肤表浅层 表——皮毛,肌腠,经络
疫毒 口鼻 (卫气)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得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
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卫气郁而化热 发热 外邪客于 正气奋起抗邪
皮毛肌腠 邪阻经络,气血不行——头身疼痛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得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就是正气抗邪于外得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得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得病变就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得证候。 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直中”; (3)情志内伤 损伤脏腑气血(虚) 饮食劳倦 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实)
3.里证特点:
(1)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病中。
(2)凡不就是表证、半表半里证得特定证候,均属里证范围。 (3)里证范围广泛,同属里证,但有浅深之别。 轻浅——在腑、在上、在气 深重——在脏、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5)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6)治法复杂,不如表证易取效。 4、里证证型: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 (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
1.定义:指外感病邪在由表入里得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
退变化之中所表现得证候。
2.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七)表里证鉴别要点
寒热 常见症状 表 证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头身疼痛,鼻塞喷嚏 内腑证候不明显 舌象变化不明显,脉浮 起病急,病情较 轻,病程短 里 证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内脏证候为主 舌象多有变化,脉象沉等多种病理脉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舌象变化不明显(或有变化),脉弦 起病急,病程较短 舌脉 其她 二、寒热辨证 (一)何谓寒热:
寒——病理性质具有“阴”得属性特征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热——病理性质具有“阳”得属性特征 (张景岳) (二)何谓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性质得纲领。 (三)寒热辩证得意义:
1.分析病邪属阴属阳, 2.分析机体阴阳盛衰,
3.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得治法提供依据。 (四)寒证:
1.定义: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得具有冷、凉特点得证候。 2.成因: 阴盛则寒 表寒证 感受寒邪 起病急骤 表寒证 实寒证 过服生冷寒凉 体质壮实 里实寒证 里寒证 虚寒证 内伤久病 阴寒偏盛
里虚寒(阳虚证) 阳气虚弱 病程长,体质虚弱 3.临床表现:各类寒证得常见症状: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诞、涕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
4.病机要点:
实——阻遏阳气 形体失于温煦——恶寒畏冷,肢冷蜷卧, 寒为阴邪 虚——温煦无能 冷痛,舌淡, 寒性凝滞, 气血凝滞 头身脘腹肢节冷痛,筋脉拘挛作痛,
不通则痛 主痛主收引 经脉不通 屈伸不利,冷厥不仁,脉紧或迟,舌青,
机体温运温化功能减退——分泌物、排泄物清稀淡冷,苔白润, 寒不消水,津液不伤——口不渴, 寒得温则行——喜暖。 5.寒证证型:
(1)表寒证(寒邪侵袭肌表)
口淡多涎,小便清,舌淡(青)苔白润,脉迟或紧。 如寒邪客肺证,胃寒证,寒滞肝脉证,寒凝心脉证。
(3)里虚寒证:(阳虚证):侧重正虚
精神不振(重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下利清谷,五更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微或沉迟无力。
如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胃阳虚证。 (五)热证:
1.定义:就是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得具有温、热特点得证候。 2.成因:
火热阳邪侵袭(六淫) 表热证 (2)里实寒证: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泄泻,或痰鸣喘嗽,
阳盛则热实热证 过服辛辣温热 病势急骤 体内阳热之气过盛 形体壮实 里实热证 虚热证 阴液耗损,虚阳偏盛 —内伤久病 (阴虚证) 病势缓, 形体虚弱
里热证 里虚热证 4.病机要点:
3.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得常见症状。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