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第七中学 朱丽萍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点、线”的存在自然引申“体”的存在,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展开教学。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将抽象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自己探索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主动动手操作。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3、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长方体等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1: 看三幅图片: 1、以点表示的城市 2、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划过,留下一道道明亮的光线。 问:各城市及夜空的繁星可看作什么? 流星划过的痕迹又像什么? 3、连成星座的图片。 引申设问: 我们生活的空间仅仅有点和线就可以完全描述了吗? 学生活动 观看演示,由亲身的经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 感知“点”这个几何图形的存在。 齐答: 城市及满天星星可以看作点。 流星划过像条线。 感知“线”这个几何图形的存在。 设计意图 从最基本的点、线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知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图形,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 设疑引出课题 感 受 生 活 中 的 点 与 线 一、 情 景 引 入 板书课题 4.1.2 《点线面体》 活动2:展示图片,感受生活中的 “体”。 板书:一、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1) 掌 握 体 的 概 二、 念 感 悟 图 活动3: 形 1、看一看,摸一摸你带来的几何 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理 解 概 念 板书: 二、关系 体是由面围成(平面和曲面)。 2、找下列立体图形的各个面, 哪些是平的?哪些是曲的?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平面与 曲面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说出各种体的名称,加深对“体”的理解。 。 说出著名建筑的名称,感受“体”的宏伟和艺术美。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和伟大,渴望以后成为有用之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动手触摸感知几何体,观察、归纳,组内交流,共同汇报得出结论。 分别选各种不同体的学生展示。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问题,汇报观点。 搜索头脑中的记忆,踊跃举例发言。 也能从图片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培养几何图形的能力。 海平面 蒙古包 先引入“体”的模型,按照体、面、线、点的顺序展开教学。 几种常见几何体,引出“体” 的概念。 帮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对“体”的认识和理解。 充分地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动手感知教学,很好地诠释了“做”中学数学的理念,也切身感知“平面”与“曲面”的概念。 选择由学困生回答,巩固对面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活跃性。 提高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挖掘生活中的图形。 (2) 掌 握 面 线 点 的 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各种几何体的面面相交的各种线形。 不同“面”的学生分别叙述回答。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成点。 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并作好笔记。 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形成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以两个常见的模型为例,动态展示,能更好更清晰地掌握面、线、点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更能激起学生知识的认同与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习身边的数学。使实际与理论更好地结合。 公园 生活用具 点 动 成 线 的 感 知 活动4:摸一摸、看一看 几何体 ①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②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 屏幕观察两个立体的模型: 教师归纳:(板书)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静态),即“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点线面体 运动起来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共同归纳出: (1)点动成线 (板书) 互相引导点拨,积极举例,切身感受知识。 举例:喷泉、焰火、写闪电 活动5:观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的图片。 问:①此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②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音乐喷泉 烟花 飞机表演 心电图 感受身边的点动雪地里的脚印 字等。成线。 三、启 发 引 导 知 识 提 炼 线 动 成 面 的 感 知 面 动 成 体 的 感 知 活动6:老师用板擦扫过黑板。 问: 1、 把板擦看成是一条线,观察扫过的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汽车雨刷运动 折扇的打开 刷墙 链条转动 3、 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才艺展示。 活动7:1、动画演示,得什么现象? 2、你觉得下列平面图形旋转一周,可以得什么立体图形? 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异口同声回答: (2)线动成面 (板书) 互相举例补充。 丰富生活经验。 两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 (3)面动成体 (板书) 中等学生回答。,感知常见的面到体的 形成,发展空间想象 力。 3、你能再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结论 吗? 同桌交流 联系生活 发展空间想象 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想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做数学”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面动成体”的理解对于还没有较强空间想象力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直观的动画演示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动画演示的直观性观摩,学生已有一定的形象思维, 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即可类比得到。化解了难点。知识的形成顺势而为,自然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