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的必要性

【摘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教育越来越为历史教育界所重视,但对其研究往往多停留在理论层次,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或手段单一、重复、零散而不成系统,而且检验、评价情感教育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种可操作性的标准和措施。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教育的规律,探索一种可操作性强而又持之有效的途径,并与之相对应的一套评价情感教育的可操作性强而又持之有效的体系和方法。本文从目前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意义等角度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育策略;必要性

【正文】

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这次改革总体目标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因此,在课程的精神价值层面上,更加注重如何使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如何“使学生增加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加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次改革为情感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虽然我们的传统历史教学也在进行情感教育,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往往笼统地进行原则性的描述,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具有……真挚感情”,既缺乏情感教育目标形成的水平层次,也缺乏操作实践的步骤,还给其评价带来极大困难,教

师往往只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代替情感水平的评价,使情感教育目标难以落实。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详尽地阐明了历史教学情感领域的课程目标,见下表:

目标 要素 具体内容 1.认识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4.确立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2.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1.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 道德感 审美感 理智感 爱国主义情感 态度 人文主义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强与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 远大抱负和公民意识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念 开放型的意识 概括地说,通过历史教学应促进学生形成:

A.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B.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C.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D.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和传统的情感教育目标相比,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我们

要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情感教育的一些过于强调灌输的观念,“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1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论证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一、目前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情感教育理念尚未现代化。情感教育更多强调情感的升华和规范,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却忽略个体心灵成长、精神完善、自我实现,与现代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仍未真正确立起来。同时,学科教学的工具化严重,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教学“唯分数论”,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真正的情感需要;每节课往往陷入这样一种流程之中:“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测评达标”,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知识”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坚定不移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达到“当堂消化”的效果。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像现代工业的流水线一样,生产出了许多称之为“知识点”的产品。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因此,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过分功利化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

1

梁励:《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再认识》,《学科教育》,2004年第5期。

的全面发展,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亲近我们的学生。

其次,情感教育方法不够科学。自1995年全国范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情感教育开始渗入教育方针,进入课程体系。但是,中国情感教育仍处于经验摸索、积累阶段,多缺乏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最新成果的有力支持。情感教育在内容上也无合理安排,虽然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教育,但对于爱情、友情、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处理、心灵成长等重要情感的研究与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几乎是盲点,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青春期困惑、反抗期焦虑、心理压力和精神疾患等几乎都被“正规教育”忽略。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常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不注意发展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强求全才或全优,从而造成情感教育远离学生的需要。

总之,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事物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关于人的教育。偏重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点。

二、学生情感现状及情感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首先,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段,学生将由此走入高等教育或社会就业。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知识,更应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增加社会生存的技能。但是多年的教学让我深深地为我们中学生的情感现状感到忧虑,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缺乏自信

等情感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从教育者角度看,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昭示了情感教育的滞后。

其次,情感教育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的专门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也关注于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但教学实践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另一方面,我国情感教育实践的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因为不少学者认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思想比较成熟,情感相对不容易外露和被激发,情感教育难有明显效果。因此,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领域的实践研究,还十分滞后。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的研究,仍然是现代历史课程改革研究中的一大难点。

国内外关于情感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情感教育越来越为历史教育界所重视,但对其的研究往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情感教育、性情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探讨较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践情感教育、培育性情的文章较少,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或手段单一、重复、零散而不成系统,没有真正研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没有把情感教育真正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检验、评价情感教育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种可操作性的标准和措施。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探索一种可操作性强而又持之有效的途径,并与之相对应的一套评价情感教育的可操作性强而又持之有效的体系和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教育越来越为历史教育界所重视,但对其研究往往多停留在理论层次,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或手段单一、重复、零散而不成系统,而且检验、评价情感教育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种可操作性的标准和措施。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中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s5zv2y34y7wp9920czo7b3ef97wu60102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