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

.

夺和剥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自然一旦被剥夺,人的发展就受到限制。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带动自然发展,实现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成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目标。

从要素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提法。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分析,经济建设提供的是物质文明成果,政治建设使我们享受更好地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在文明体系当中,以上几大文明先后被提出,在五大建设中还有一项社会建设,许多学者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文明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民生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参与的实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说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只有把前提工作做好,才能有效的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即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低碳经济”,有所不同。有人质疑,工业文明尚未达到,就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有些超前?是否应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沿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十七大中已经提出过生态文明建设,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现阶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超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而生态在持续恶化。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遥远的将来,那文明的进程也许会被阻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前提太弱,会阻碍其它的建设。通过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国家文明程度提升,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生态退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压迫,这种情况下,美丽中国的梦想可能难以实现。既然污染如此严峻,又有人提出质疑,我们把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看似捷径的办法,但实际上不适用。比如河北钢厂是国家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比如雾霾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那么有人建议由于河北钢厂产能过剩,何不关停部分钢铁厂?然而钢铁是河北省的产业支柱,对于全国来讲,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仍然需要钢铁,高铁、高速、房屋无处不需要,怎一个“关”字能解决的。又有人建议进口,而我国钢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如果关停了本国的钢厂,我们的进口又来自何方呢?如何支撑城市化进程中生产需求呢?因此,关停是不现实的,然而

.

.

河北的钢厂确实面临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的问题。既然不能全部转移,我们又需要发展,因此要立足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把污染行业转移出去,中国不能复制这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大,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全球化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我们为别国提供了净化的产品,却把污染排放留在了自己的国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产过程中实现以生产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 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生态伦理——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考察,到底是自然跟人类相比谁更具有可观的优先地位呢?答案是自然。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运行良好,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地跟自然界进行交换。即我们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对人类的有用性去考虑自然的价值,煤可以供人类取暖发电,仅仅这样看待未免狭隘,因为自然本身进行生态系统维护的价值就不能小觑。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氧气和生存空间,这些价值可能很难定性地去衡量,但就审美价值来看也不可低估。过去对于湿地,我们会进行填埋造田,而今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为我们净化水,提供更好的氧气。因此,随着人类的觉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正在由浅入深地逐步意识到自然地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实现。我们一直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误解会使我们陷入对自然的征服当中,进而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聚积中心和储藏库……”这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建立伙伴关系,这是方法论上我们应该遵循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要把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绝非易事。从决策者制度的制定到每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意识?现实是悲观的。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例,我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商品,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大的土地附加值,这样的使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无可厚非——效益最大化。但是,成块的土地被消耗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凸显了,土地肥力差异并不是置换就能解决的。土地的利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十八大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对土地的管理需要强化,有些甚至要上升到法律。仅仅把土地视为商品肯定是不符合生态文

.

.

明理念的。美国有学者认为“只有把土地看作是我们属于的共同体,我们才有可能怀着敬爱来使用它、珍惜它、保护它、尊重它。”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生态技术来支撑绿色生产,当然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等等。

生态文明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跟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圈到了牢笼中。比如说每天上班,大部门人不得不选择用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走路、骑车这样锻炼的机会,这使我们很容易陷入现代化的陷阱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归宿,也给我们提出了警告。

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工业化刚刚起步,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也慢慢出现,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但是实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没有达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当时国内更关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到位),而环境保护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十四大之后,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以年10%以上的增长率推进。这个过程依靠的便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却越来越恶化。由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将环保局提高至环保总局最后成为环境保护部,看似重视,然而有效、及时地治理却远远没有实现。所以矛盾逐渐突出,渗透至其他方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矛盾。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伦敦水污染、伦敦烟雾)。1873-1965年,伦敦发了12起大的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同样在美国多诺拉也发生过烟雾事件,当时的多诺拉是美国的化工重镇,一半以上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感染,许多人相继死亡。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并一度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彩色的烟雾,他们却花费了8千亿日元,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代价沉重。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上世纪30~60年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从全球的角度看,污染并没有得到治理,有些地区仍在持续的恶化。“千山鸟飞绝”被用来描述当今很多国家的状况,而明天对于人类是否会出现“万径人踪灭”呢?我们的未来到底如何?美国电影《后天》中的情景会不会一步步向人类逼近呢?我们不禁担忧。有人说这未免杞人忧天,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科学技术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明了杀虫剂DDT,顷刻之间害虫被杀死,粮食产量提高,但是它却破坏了原有的生物链,食物链上层的鸟儿没有害虫可吃。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对DDT产生的影响进行了

.

.

研究,发现正是DDT的使用造成了美国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她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却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应该取缔DDT的使用,而另一派以农药厂商为代表却不赞成,认为DDT是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代表人类科技进步最高成果。此后,肯尼迪政府派出了联邦调查委员会,对DDT进行了最研究,证实《寂静的春天》所述为客观事实,从而取缔了DDT杀虫剂的使用。《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们的环境觉醒认识,在美国社会中诞生了第一个环境NGO组织,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与专业团队联合,作为意见领袖进行发言。1967年,美国政府部门中诞生了环保署(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交至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认为,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又不能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关注的不仅是当代国家之间发展的公平性,同时关注代际之间的公平性。这个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进入到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法律的制定中也进行了探索。目前国家科技部下属的21世纪议程中心,也管理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办。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了出来,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生态良好也是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后,老百姓对生态良好有了更强的期待。为此,我们希望可持续发展得到不断的提升。十七大时,可持续发展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生态文明,并把它定位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也写进了十七大报告中。然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产方式的的转变,到今天为止并未实现,而且问题反而更加凸显——GDP增长的速度远不及资源消耗的速度。虽然我国自然资源分布较广,但人均占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有没有一个国家向中国这样依赖各种资源,2010年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耗占全世界消耗量的48.2%,水泥消耗占一半以上,而当年第二季度的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这样的经济结构支撑起来的GDP显然不是绿色发展。2011年环保部的环境公报数据显示,“江河中有1/4的断面超过劣五类的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滇池、太湖、巢湖的蓝藻相继暴发。2011年监测到的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3以上的城市空气达不到2级以上标准。沙漠化的问题也非常严峻,全国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到沙漠化侵蚀,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水土流失的面积是2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全国80%以上的草原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

.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李宏伟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s2qs4e83x68ub00wtu64vbt01gdo5005c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