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传播学教程考试复习笔记
1、 传播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传播的特点: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播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播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共通的意义空间定义:传受双方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
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 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5、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情境意义
由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的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意义。
6、 象征性互动理论。A\\倡始人20世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60年代后布鲁默、西布塔
尼、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B\\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性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地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C\\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社会互动的主概念。
7、 施拉姆和拉斯维尔的传播过程模式。(见书本)
8、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1969年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观点:人是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9、 群体意识。概念: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内容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
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之间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
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0、
集合行为。定义: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 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发生的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1、
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地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群体模仿: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1890年在《模仿的法则》提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是指个人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有意识模仿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12、
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拉扎斯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负面的麻痹功能。
13、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定义: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或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刻板成见: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务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舆论》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普曼提出: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信息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4、
社会责任理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四十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社会责任理论定义: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15、
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转台下出现的,美国学者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1973》和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1983》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主要观点有:(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以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6、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或者说它带给人类社会的信息就是它的内容。 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冷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地球村说:在电子传播系统发达的情况下,全球信息传播极为迅速、方便、新的电子传媒延伸了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整个地球似乎紧缩为一个村庄。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局限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没接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我们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17、“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
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定义:“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时由于收看电视是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控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17、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书中论述,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把关过程的实质(165)
18、 19、
受众的权利。
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隐私权、反论权
使用和满足(180了解)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0、 21、 22、
传播效果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20世纪30年代提出。核心观点是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
“传播流”与“有限效果”论。核心观点:大众媒介发出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的《个人影响》和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研究三部曲。《人民的选择》定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结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提出了“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特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和影响流 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说服性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的可信性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免疫效果”:拉姆斯丁等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的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意见领袖。定义: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议程设置。214到217 了解
“培养”理论。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涵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社会暴力和犯罪的问题 。定义: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
23、
24、
25、
26、 27、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
28、“知沟”理论
(1)知沟理论假说:1970年美国蒂奇诺等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2)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A、传播技能的差异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C、社交范围的差异 D、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饿因素 E、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3)填补知沟的措施:A、增加媒介接触知识 B、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 C、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 D、采取教育倾斜政策。
(4)反知沟理论“上限效果”假说:艾蒂玛和克莱因1977年提出。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以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
29、“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论战第二阶段是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的发表,这是争论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
30、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默多克和格尔丁。主要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支配和控制的现状,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2)伯明翰学派,即“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霍尔和莫利。主要观点:继承了格拉姆西和阿尔诸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