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__________、写实期。
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____________,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3.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__________与整体练习。
4.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完形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剌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____________的完形。
5.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___________、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写生画可分为写生画和()两种。 A、物体画 B、默画 C、情节画
2.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3.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4.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弗兰兹·西择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5.()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并列式 C、多层并列式
6.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8.美术也称()、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9.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
A、油画棒 B、蜡笔 C、毛笔 10.()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 C、蔡元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角活动的延伸包括哪几类? 2.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30分) 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定型期 2.步骤
3.分步练习 4.简单明了性 5.教师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B 3.C 4.A 5.A 6.B 7.C 8.C 9.C 10. A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第一,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立体的实物工艺品两类。
第二,绘画类,包括纸和笔及其他用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 第三,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小竹刀、泥工板、抹布、垃圾桶等。
2.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3.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
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重“艺”的美术教青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青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4.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四、论述题(共30分) 要点描述: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髓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